为什么宋明理学后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2025-03-31 08:26:5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考察思孟学派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宋代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并不太高。主要表现在:首先,《孟子》一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不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被官修史书归入子部而非经部。
如《汉书・艺文志》列《孟子》于“诸子”,《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列《孟子》于“子部”。其次,唐代以前治《孟子》者不多,“汉代治《孟子》的,始于扬雄。雄注《孟子》,见于《中兴艺文志》,然旨意浅近,当时已疑为依托。后汉注《孟子》的,有程曾(见《后汉书・儒林传》)、高诱(见《吕氏春秋・序》)郑玄、刘熙(都见《隋书・经籍志》),但都己亡佚。仅赵岐作《孟子章句》,并撰题词,至今犹存,列为十三经注之一。当时非议《孟子》的,有王充。充曾撰《刺孟》篇,见于《论衡》。三国以后,治《孟子》的,有晋人綦毋遂;唐代,陆善经撰《孟子注》,张锰撰《孟子音义》,丁公著撰《孟子手音》,也都亡佚。”[2]此外,直至唐代,韩愈始提出“道统”说,视孟子为传孔子之道的儒学正宗,然应者寥寥。
随着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的扩大,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二者之间是否存有相关联系?有学者指出:“《孟子》《大学》《中庸》在儒学中地位的空前提高,成为儒家的要典,是跟唐宋时代儒家和佛教的交涉斗争直接相关的。”[3]如把孟子地位的抬升和佛教对儒学(主要指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起来考究,似乎可将孟子(或思孟学派)在儒学中的地位抬升作为基轴,围绕孟子的升格来系统审视佛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回答(2):

孟子所提倡的“君轻民贵”思想妨碍了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