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怎么起源的

2024-11-22 19:10:5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答答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滑庆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信举握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回答(2):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有盘、蓝、雷、钟四姓,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个省。现居浙南闽东地区却有蓝、雷、钟、李姓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畲族人粗启悄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
如今,浙江有蓝、雷、钟、李等姓氏。与古时相比较,没出现盘姓,却出现了李姓,引起了人们好奇。关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活动,徐规、吕�生、施联朱等学者都做岩渣过研究。现各地各姓宗谱有记载:“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为(以)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由海水(路)来闽连江,至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而旁腔盘王驶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无传(可能漂居海外)。以上是畲族迁往闽东的最早记载。从宗谱上记载与当时王审知入闽的史实考证,迁徙的时间是相符的,说明宗谱的这一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
至于李姓一支,始祖李廷玉原系福建安溪胡头人,因世乱奔逃福州汤岭,赘蓝色艳为婿,奉行蓝家习俗,其裔景崇、景楮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迁居平阳、五亩、枫树湾等地。据平阳县畲族各宗谱记载:明、清时期,畲族已迁入浙南各县。
据史书及族谱记载:浙江畲族先祖发祥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入迁路线:蓝、雷、钟、李各姓大部由罗源、连江、古田、福安、福鼎等地居住一个时期,然后迁入浙江,所以浙南畲族大部均姓蓝、雷、钟、李氏也不足为怪了。浙江其他各县畲族姓氏大多相同,全国各地也是如此,这是有根可寻,有据可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