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君君特别烦躁,说儿子豆丁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却突然分不清“拉臭臭”还是要“尿尿”。每次说要拉臭臭,但其实只是要尿尿而已。我觉得很奇怪,豆丁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能清楚的表达如厕的意愿,怎么三岁反而又不会了呢?君君抱怨地说了一大堆,我终于get到了豆丁突然“说不清楚”的原因。
原来豆丁因为贪玩,被妈妈催着去上厕所的时候,有几次不小心把臭臭拉在了裤子里。君君非常生气,吼叫了孩子,给娃处理脏衣服的时候,手也很重。而豆丁当时表现得很“乖”,也没有哭闹。君君以为孩子是接受自己这样批评的,但自此以后,娃就只会说要“拉臭”。
君君听了我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因为恐惧再次犯错误被批评,而选择了保守安全的如厕方式。君君自责不已,没想到宝宝虽小,心里却这么敏感。有些话他们不说,不代表没有感受,也许当娃犯错误的时候,你可以换一种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比如抚摸。
抚摸的力量
科学研究显示,如果婴儿能够得到妈妈更多的拥抱和抚摸,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并善于调节自己。
拥抱和抚摸会使孩子大脑中的激素水平明显不同,抚摸会使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降低。
专家解释:触摸能刺激孩子体内分泌促进营养成分的吸收,使孩子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的激素。
A、 会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次数。像豆丁的情况,他并非故意要把臭臭拉在裤子里,而是贪玩的天性影响了娃的正常发挥。
如果君君能在孩子第一次拉裤子的时候,就蹲下来抱抱惊慌失措的娃,并且告诉他:“没关系的,妈妈会帮你处理脏衣服,但是你这次确实做错了,下一次需要早一点来上厕所。”豆丁也许就不会接二连三的犯这种错误了。
B、让娃获得自信。人类和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都有一种天生的特殊需求,就是互相接触和抚摸。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如果父母能经常抱抱、抚摸和亲吻孩子,并且常说“妈妈爱你”,会慢慢给孩子带来自信,也会给孩子很好的抗压力能力,以应对将来,必须面对的充满竞争的社会。
C、维护亲子关系。对于这种无言的感情需求,如果父母能够适合的满足孩子,就会加深孩子和父母的感情,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也会变得协调,进而能更好的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
有的宝妈看到这里会说,这也太难了,他明明犯了错误,我不能说,还得抱抱他?但是你可知道,你如果采用吼叫孩子的方式,只能是自己生气、孩子害怕。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教育意义。
吼叫不能解决问题
《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是透明的玻璃物,碎了就很难黏合起来,伤害是永远的。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当娃犯错误,尤其是犯了我们认为很低级的错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对娃一阵怒吼。但这之后呢,问题解决了吗?是不是还是会再次发生呢?
1、 吼叫只能说明嗓门大。“如果吼叫有用的话,驴将控制整个世界。”,这是在大家经常拿来笑谈的一句话,但却很有道理。不是吗?
说明吼叫没有任何用,你难道是要和驴比较谁嗓门更高吗?嗓门大,能给孩子以威慑,短暂性的震慑住孩子,有什么用呢?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旦把娃吓坏了,更是得不偿失。
2、 吼叫是想要解决问题,实际却无效。孩子犯错,一顿吼叫,娃当时可能是消停了,但后患无穷。豆丁只有三岁,就知道隐藏自己的感情,并且采取安全稳妥的方式解决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冲突。如果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当你吼叫他的时候,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吗?将来会做出无声的反抗,还是被吓的唯唯诺诺,内向不敢见人呢?
大宝学校有一个同学,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捣乱,而且还会撺掇别的孩子一起捣乱。老师为此叫他的家长谈话了几次,但家长每次都说孩子在家特别乖,不会是你们说的这样啊。
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在家里一旦不乖,就会被各种吼叫,甚至是打骂。娃为了保护自己,在家里就表现得很乖,而把隐藏起来的“坏点子”,都用在家外面的地方。这样的“吼叫”教育方式,是真的解决了,孩子调皮捣乱的问题吗?
正面解决问题三步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上文中提到了两种对待孩子犯错误时的方式:“抚摸”和“吼叫”,也许前者太温柔,后者又太暴躁。我们最后来聊几点温和又坚定的教育方式,尽量做到平心静气的解决问题。我把它称为:“正面解决问题三步走。”
第一步,给娃一种归属感。
归属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即使孩子犯错误了,他也是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理解。爸爸妈妈在娃犯错时给予的爱,会给孩子营造一种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再悉心教导。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但如果是家长从刚开始,就以“我爱你,但你这件事做的不对”的原则面对孩子犯的错,他会更乐于接受。
毕竟,孩子会感受到,妈妈是爱我的,并不是故意让我“难堪”或“借机羞辱”(复杂的词语意义,孩子或许并不懂得,但他理解和明白成人的情绪背后,所表达的含义)。
第二步,发自内心的表扬,才是最有效的激励。
若想让孩子真正的改正错误,我们就需要观察孩子的点滴进步。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在娃需要鼓励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而不是敷衍或者再次打击。当孩子获得足够的心理满足时,他就想要更多的认可和鼓励。
第三步,选择“离开”是非之地。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和对抗时,其实是在无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对抗精神,甚至可以说是在鼓励孩子进行对抗。而此时,选择“离开”一会儿,则是最好的选择。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而不至于出口伤人。
常常在商场看到,满地打滚的孩子和举足无措的妈妈,如果她们能选择离开“事发地”,一切或许就不会那么“尴尬”了,甚至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出现。
那就是在家庭中可以采取一些奖罚分明的措施,还可以树立一些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于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可以及时的去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些办法都比吼叫,好用的多,而且也能够让孩子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首先是和孩子讲道理,然后就是能够让孩子改正,再就是孩子及时的沟通,也能让孩子慢慢的改变性格,并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第1点,应该和孩子讲道理,这样才能让孩子改正,第2点,和孩子及时的沟通,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的改变性格,第3点,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让孩子慢慢的去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