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还要求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协调一致地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按照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同,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物质技术基础雄厚,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城市规模和城镇密度较大,经济处于“成熟”型阶段。中部地区工农业有比较雄厚的基础,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最重要的煤、油、电基地和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经济处于“成长”型阶段。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可观,经济处于“开发”型阶段。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个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交通运输条件差。所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为突出。东部沿海属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在继续扩大。我国不发达地区又主要是在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我国的边疆地区。所以,发展地区经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这主要是:(1)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3)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