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025-04-02 07:31: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校园,波及到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倍受家庭社会的宠爱,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也并不少见。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性格懦弱,做事没有信心;有的心中只有自己,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有的学生抑郁,沉默寡言;有的则异常活跃,不能克制;有的学生学习向上,争强好胜,但经不起一点挫折;有的则对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涣散,易开小差。以上类似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担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其次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双边活动正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最大的可能性。教师利用数学教学活动这一阵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目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为教学的成功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具体措施。
(一)正确认识学生心理状态
孙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孔子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这些论述说明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大多数教师都可能认为:“我们天天跟学生打交道,哪个学生我们不清楚”。其实在教育实践中,要想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一个学生,仅凭经验或表面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以明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要学会区分正常与异常。例如,老师对在课堂上过分好动,不听课、打扰同学的孩子尤为讨厌,通常都把他们视为不听话的“坏孩子”,有的甚至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看是否是多动症。但多数诊断的结果都不是多动症。其实过分好动是由于他们好奇心极强,兴趣广泛,天性好动,而从小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束,过分随意任性,养成了散漫与任性的习惯而造成的。这也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反应。又如数学学习上的粗心是一些学习成绩不良的同学存在的一个共同缺点。而学习技能障碍是在某些特殊学习技能方面的“缺损”现象,其主要表现在特殊学习技能方面会发生困难。例如,我班有一名女生听课非常认真,能说会道,语文成绩很好。可是一做到数学题就头痛,超过几十的运算她就困难了,作业总是出错,尤其是退位减法,总是理解不了,“前一位比后一位数还小,怎么能借过来呢?”这就是运算障碍,而不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有一名女生,有一次上黑板做一道数学题,由于她做题错得出奇,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从此以后她再不愿上黑板板演了,上课也不发言了,究其原
因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潜意识中逃避动机在起作用。再如,在学生中,有一些具有明显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对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感兴趣,不愿表现自己,上课也从不举手,在人面前显得腼腆、拘谨,但并不会妨碍这些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假如有个别学生表现出过分的孤僻,从来不和别人主动交往,语言表达存在明显困难,在学习上无论花多大功夫,费多少时日都无济于事,这就不能不考虑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能力的缺陷及其神经生理学的因素,就属于异常状态了。其实在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的人相当普遍,如:自卑、怯懦、嫉妒、狭隘、暴躁、孤僻等,但大多都是介于良好性格和性格障碍之间的一种状态,只要被意识到,并加以调节和矫治是可以克服的。我们教师最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
(二)、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相应学科教学的业务水平,还要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育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更要能“因情施训”,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训练。为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帮助他们找到烦恼和困惑的深层原因,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1、对数学不感兴趣、怕写作业的学生。老师可改进作业方法,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可根据情况相机减少他们的书面作业量;可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再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教《元、角、分的初步认识》时,我精心设计了“小卖部”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的活动中,积极参与探索性学习过程,让学生高效地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课后布置让他们到超市用人民币买他们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学过《千克的初步认识》,我让学生统计全班不同体重的学生人数;组织学生进行“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让学生能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中提高能力和兴趣。凡是数学课中与生活有关的动手实践的作业,我都经常布置,让学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2、对于课堂上不听课、好动的孩子。现代德育教育的基本理念“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野兽。”当代学生就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欲望,既没有天使般的纯洁美好,也没有野兽般的野蛮残暴。如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仔细勘察,每个人都是“问题学生”,而用素质教育理念观察:每个人都是热情的学习者,每个人都是积极的贡献者,每个人都是自觉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就看老师以怎样的人性观看待他们:是把学生看成不治不老实的捣乱分子,还是要看到他们都是有自尊心、上进心的可造之才。相信每一个优秀的老师选择的都
是后者。从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可采取的训练方法:第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对好动的孩子要有耐心(要向女盲人文学家海伦·凯勒的教师——安妮·苏里 文·玛希学习耐心),要多鼓励,少训斥,严禁打骂,减轻他们心理压力;第二,要有适当的要求,所提要求应合理、有分寸;第三,可采取各种行为训练的方法,如作业按时交,养成好的听课习惯,开展注意力训练,给予及时的强化等。如我班有一位男生有多动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和他有一个共同心理暗示的约定,其中有他希望老师怎样做的要求,也有老师给他制定的课堂行为标准,以及作业应达到某种程度,并且每堂课有检查记录,根据执行情况,给予加“星”奖励,经过相应的长期的强化训练,他的多动障碍明显有所好转。如果教师运用严厉管制的方法,也许一时之间也能把学生治“老实”了,但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灵伤害是长期的,有的甚至是终身难以治愈的。
3、对逃避、经不起挫折的学生。首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培养他们自己对自己积极接纳的态度,同时也要分析他们自身的缺点,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易改变的。其次要增加成功的体验,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有易到难的习题,使他们有能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再次是放大优点,补偿弱点,督促鼓励他们在各种场合尽可能自然表现自我,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经常让他们这样说“你行,我也行”、“试试看”、“没关系”等。
4、 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的尊严应该印在学生心中,不是挂在脸上,学生面对居高临下的老师,逆反心理油然而生,教学效果自然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可对他们说一句鼓励的话;送给他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做一个爱抚的动作,表现出一种亲切的态度。数学教师不能说“我觉得这题很容易。为什么你觉得这样难?”使学生对知识望而生畏,而会说“是的,这确实很难。当年我学习它的时候,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对付它。但是,让我来看看能否把它解释一下,使你能够感到它比我当初要容易学习点。”然后,当学生已经掌握之后,教师就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切不能歧视、冷漠或无意的忽视这类学生,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维护学习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这一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卫生,而且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纯真、直爽、封闭性不明显,易于沟通,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也要构建教育的平台,要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的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因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绿色教学环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习的心理健康。
第一, 教师可抓住小学生心理的特点,采用能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舒畅地投入学习。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时,教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录音播放队歌),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让学生回忆自己入队时的情景。问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再出示红领巾,请同学们指出红领巾上的角。这样的新学习任务会在学生还沉浸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就被他们接受了。
第二,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那些精力不集中、不敢大声回答问题、不愿动脑筋,害怕老师提问的学生,(因为这些课堂反应表明这类学生有心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有可能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而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吧了。
第三,教师可从激励学生学习上设置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奖励制度,争做“星级”学生,如“学习进步星”、“发言积极星”、“作业工整星”、“错题减少星”、“团结互助星”等,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鼓励,激发起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如果学生考试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就会感到一切不如别人,就会逐渐对考试形成恐惧,产生考试焦虑,就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应强化考试的诊断功能,淡化考试的价值评价功能,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后进生的人格,不能因自己疏忽给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安全、求知、审美、自尊、受到尊重和爱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的热情,专注的神情,同时还要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各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数学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促成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