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激励法
渲染气氛,描绘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讲述时对此做一些绘声绘色的描绘,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我的方法是,对重点章节、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详细描述,从而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补充了教材叙述史实过于简略的缺陷。如,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战役时,补充叙述:“邓世昌落水后,手下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紧紧地拖住他,他义不独生,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一同沉下,壮烈殉国,其情其景,催人泪下。当时有人写诗称颂他:‘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是壮海军威。”’
用情境激励法,使学生感觉到历史事件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盎然,乐而不疲。
二、歌诀助兴法
历史教材内容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繁杂,随着记忆量的增多,学生记忆容易产生疲劳,甚至感到乏味。
我在教学中采用歌诀形式更换学生记忆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1.用歌诀法记住事件内容。如英国工业革命的内容编成歌诀:“发明飞梭是凯伊,1765年珍妮机,阿克米特纺纱机,克隆普顿创‘骡机’;卡特莱特织布机,瓦特蒸气显神力。”这样使学生把厚厚的教材变薄,抓住了历史事件过程的主要内容。
2.用歌诀式小结。对于那些知识零乱的内容,讲授之后,将其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巩固知识。既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如长征的主要历程,编成歌诀:“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水一曲民族歌,奋勇抢渡大渡河,敢攀雪山过草地,凯歌会师在吴起。”通过这样几句简单的歌谣,便小结了长征的主要过程。
三、故事插叙提趣法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总是认为:历史事件总是包括背景、过程、意义等内容,在讲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干巴巴讲背景、过程、意义,学生会觉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我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有意识地插叙一些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提起学生兴趣。
如,我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抵抗不力,战争节节失利时,插叙一段故事:“1841年初,清政府派宗室奕山到广州主持军务,命杨芳为军师,奕山到达广州后日夜饮酒行乐,没做战争准备,而军师杨芳更愚昧无知,他看到英舰船坚炮利,威力很大,认为是英国采用的邪术,于是他制订了一个以邪治邪的计划,收集广东沿岸的马桶一百多只,用一艘大木船摆着,向敌舰冲去。开始英国人不知中国使用的是什么新式武器,吓得半死,当木船与敌舰相撞时,马桶纷纷落入水中,毫无杀伤力,这就是杨芳丑态百出的‘马桶御敌’。”学生听后哄堂大笑,通过一个小故事,既引起了学生兴趣,又帮助学生了解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进而分析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四、“活”“巧”复习法
1.灵活的复习方法。复习方法与形式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而相应变化。主要方法有:①采用前后知识联系法:讲美国内战中的《独立宣言》可联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644年中外历史上同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清军人关,明朝灭亡,英国马斯顿荒原战役)。②比较法:如19世纪中国与日本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运动,为什么一个失败,一个成功?③列表法;④卡片法等。采用多种方法复习,变换角度,学生便会有新鲜感。
2.习题灵活设计与选编。考查能力,大搞题海战术,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其对训练的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选题的科学性、适应性要与高考命题的精神一致,难度适中,多角度设问。题目太直观激发不了学生兴趣,也很难提高学生能力。如,对楚汉战争刘邦获胜这一问题,如果这样设问:“楚汉战争中刘邦获胜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不经思考而知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可以灵活地换一种问法:苏轼在《范增论》一文中说:“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失天下。”结合楚汉战争的史实,讲述这一观点。这种问法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须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能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