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到底该怎么教

2024-11-02 04:38: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过去,我们总一味地研究小学作文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却忽视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那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学”一词,顾名思义,首先是在强调教师怎么教,然后才是学生怎么学.可见,“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就目前小学生大部分觉得作文难的现象看,单纯是学生不会写这么简单吗?我认为其主要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能会写吗?一些有写作经验的人在回顾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时说,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主要是靠自己从大量阅读中体会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但从深层含义上看,更说明了教师的“教”出了问题——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都坚信作文是需要教的.可是,作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呢?一、教积累 众所周知,“写”是一个释放语言的过程.它是需要储备的,丰富的语言储备从哪你来?来原于阅读.书又那么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读,这也实在是事倍功半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必须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如我在教鄂教版语文(四上)习作《落叶》,就提前两周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写“落叶”类似的文章来阅读,并要求学生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对于特别好的片断还要求学生记一记,背一背.如此,学生的阅读不仅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针对性的语言储备是不够的,还得有生活经验的储备.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作文前组织学生去 观察,体验.感受秋风扫落叶的场面,看一看叶子的形状,颜色等.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和语言的结合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所积累的语言有了归宿.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无论学什么都离不开模仿.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少不 了“照葫芦画瓢”式的作文起步;对于老师而言,我们必须要用心选好合适的“葫芦”,想方设法让学生画好理想中的“瓢”,言下之意,“仿写”也是需要老师教的,怎样来教呢?首先要选好范文;尽可能的提供多个文本,最好是有老师的下水文.因为学生更需要榜样支起心中的崇拜,崇拜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兴趣;急于去阅读您的范文,急于去模仿您的写法等.其次是让学生说一说“范文”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想写的?对某种事物又是怎样描写的?让“范文”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一个“范型”:如《落叶》先写了秋天到来时的情景,再写了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叶子,然后写了落叶让“我”联想到了什么.这样一个“范型”自然就为他们的作文构思提供了模式的准备.最后让学生按照头脑中形成的“范型”和“内部轮廓”去写自己观察过的落叶,去释放自己在课前积累的那些关于落叶的语言,这样的作文还有何难?一节课下来,尽管依然会出现几篇或上十篇“千篇一律”的作文,但总比以往他们一字不动强多了.细品这“千篇一律”的深层价值,最起码说明了这几个或上十个学生是借助范文模仿完成了“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没有范文的引导,这几个或上十个学生恐怕会永远停留在“不会写”的原地.中国有句老话,“熟能生巧”,我认为其中的“巧”不就是指的得心应手和个性发挥吗?但是有个前提,它是建立在“熟”的基础上的.小学生的习作只有在反复的“仿写”中才能日趋走向成熟,最终达成我们共同期待的那一天——跳出“范文”,形成孩子们“自由、个性、创新”的作文.二、 教评改 有人说,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可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成人的文章如此,何况孩子的作文呢?显然,习作评改是小学生完善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过去在作文评改的问题上,我们曾走过两条极端的道路:一条是由教师满堂改;另一条是由学生自主改.前者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后者又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修改留于形式.可见作文评改也是需要教师教的,教给形式评改的方法,培养形式评改的习惯.小学生的作文评改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认真地审阅学生的习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即用赏识之心去找出亮点,用包容只心去对待缺点,用鼓励的目光去期待学生的参与.其次,教师要善用布白艺术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和二次习作的灵感.如,可不加批改,只用符号(事先告诉学生)标出文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再将作文发给学生自己修改.让学生自己修改后再交还给教师修改.第三,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讲评和出小报,编文选等形式为学生营造展示作文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有一定好处的.总之,我们正在从事的作文教学真的再也经受不住不停翻新的思潮的折腾了.广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直面我们的孩子,直面他们学习习作的基本规律.只有脚踏实地的从“迈步”教起,总有一天他们会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