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体生长 蝎子的生殖方式为卵胎生(或称为假胎) ,从仔蝎自母体内产出到发育为成蝎,虽不经历变态过程,但需要经过 6 次蜕皮。在我国北方地区,野生状态下的东亚钳蝎完成这一生长发育周期,大约需要 3 年的时间。
幼蝎的个体生长发育是与蜕皮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蜕 1 次皮,幼蝎体长便迅速增加,体重和体积增大,体色也随之有所变化。野生状态下或自然条件下养殖的母蝎,一般于 7 月中旬至 8 月初繁殖产仔,幼蝎自母体内产出,即表示新一世代生活史的开始。
刚出生的幼蝎称为 1 龄蝎,以后每蜕 1 次皮即增加 1 龄,经过 6 次蜕皮后,即变成 7 龄蝎,也就是成蝎。幼蝎刚出生时身体很小,体长约1厘米左石,体重约 0 . 02 克,体柔软、略显肥胖, 呈乳白色,附肢及后腹部(尾部)折叠于身体腹面,以后很快相继展开,呈现出蝎的形状。一般气温在 25 ~ 28 ℃ 时,幼蝎从出生至第 1 次蜕皮约需 5 天;当气温达到 30 ℃ 以上时,仅需 3 天左右即从 1 龄进入 2 龄。
2 龄蝎较 1 龄蝎的体形和体色均发生明显变化。首先是体色变深,由原来的乳白色渐渐转变为淡黄至淡揭色;同时体形变得细长,体长增至1.5厘米左右,体重约达到 0 . 025 克左右。 2 龄阶段延续时间大约为 2 个月,直到 9 月下旬前后开始进行第 2 次蜕皮。整个 2 龄期间,蝎体变化不大,只是体粗和体重有所增加,体色有所加深,身体各部分的特征更明显一些。体色变为褐色后,再过 5 ~7 天,幼蝎便离开母蝎背部独立生活。这时,幼蝎的活动能力增强,尾针可以蛰刺,并能排出少量毒液,有捕食小虫的能力,可在夜间四处活动,捕获食物。
由 2 龄转变为 3 龄的时间为 9 月下旬,体长即由 1 . 5 厘米增加到 2 厘米左右,体重也增加到大约 0 . 5 克。由于 3 龄蝎变得比较活泼,捕食能力增强,取食量增加,所以体型迅速增长,体重也随之明显增加。3 龄幼蝎在 40 天左右吃肥,贮积足够的营养准备越冬。 10 月下旬进人冬眠,翌年清明前后起蛰, 5 月以后随气温升高,幼蝎进食又达到一个高峰。至翌年 6~7 月,体重达到高峰,又准备第 3 次蜕皮。经过第3次蜕皮以后,即进入4龄阶段。此时,体色转变为灰褐色,体长达2.7~3厘米,体重达0.8~1克。同年8~9月再进行第4次蜕皮,长成5龄蟹,体长增加至约3.5厘米,体重也进一步增加,然后进入冬眠。
第3年,5龄蟹于67月份蜕一次皮,便成6龄蟹,体长增至44.5厘米;9月前后蜕最后一次皮,变为7龄蟹,即长成成蟹,体长达到5厘米左右。成蟹以后不再蜕皮,因此体长也不再增加但体形可以变粗,体重也可略有增加。一般到第3年末即达到性成熟,到来年夏天开始繁殖。
与一般动物不同,蝎子在个体生长过程中体长随蜕皮呈跳跃式增加,而体重是呈渐进增长的(表2)。据此,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蟹龄。
(2)蜕皮现象 蜕皮是蝎子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生长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生长行为。个体生长结束,蜕皮也随之停止。
与其他节肢动物(如昆虫等)一样,尽管蝎子的蜕皮是必然的但也必须具备适宜的先决条件,才能发生正常蜕皮现象。首先,要有充分的营养,这是保证蟹体正常生长发育、储存能量、积累养分和体积增大的关键。若营养不当,幼蟹的生长发育就会变得迟缓,蜕皮的时间也相应推后。其次,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当日平均气温再25 ~35℃ 、土壤湿10 %~15%时,对蝎子的蜕皮最为有利,高温高湿不利于蜕皮,甚至造成死亡。三是密度要适中,蝎口密度过大时,往往会造成蜕皮时间不集中,且密度越大,蜕皮时间差异亦越大,甚至发生群体内互相残食的现象。所以,在人工养殖时,尤其要注意密度管理。
蝎子在蜕皮前,一般均有明显的征兆。多数情况下,大约在蜕皮前一周即停止取食,活动明显减弱,皮肤粗糙,体节明显,腹部肥大,并进入一种半休眠状态.。但是,l 龄蝎由于尚未离开母体,其蜕皮活动比较特殊, l 龄蝎蜕皮时,用尾刺钩住母体的体节间隙,头部朝下倒悬,随着体躯的不断扭动,迫使头胸部的旧表皮首先破裂,然后借体躯继续扭动及重力作用,逐渐蜕出整个蝎体,并自母体掉落在地面上,顷刻又爬上母背。以后的各次蜕皮则主要借助外物进行。蜕皮时,蝎常用步足抓住石块、砖瓦、泥土等作为固着点,并借肌肉的收缩产生躯体扭动,使旧表皮自头胸部背面首先开裂,将头胸部先蜕出,然后依次蜕出前胸部和后腹部。刚蜕皮后的新一龄蝎体明显增大,身体柔软并有光泽,肌肉细嫩,抗逆力差,极易遭受天敌或其他蝎子的侵袭和残食。
蝎子蜕皮的时间较长,一般需 3 小时以上。幼蝎的第 1 次蜕皮时间较整齐;以后几次蜕皮,常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异,个体间生长发育极不一致,而造成蜕皮时间参差不齐,多的甚至相差 3 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