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对,凡事有两面性,凡事都有矛盾,有矛就有盾,有善便有恶,有人性善,那么有人性恶,都是不可忽略的事实,不能去否认它。
1、儒家对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说法不统一,那么儒家主张究竟是性恶还是性善的成分多一点?
《论语》,“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孔子个人的报告.由此可见孔子是认为“心本善”的.那么有“性本恶”的说法呢?其实也很正常,你看像孔子这样几千年独此一个的圣人,到了七年岁才做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许是一辈子也看不到这个“真心”,说善说恶哪不就是没有准的事吗?
再者对“本性”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分歧.比如,人们常说的,“这个人本性好,那个人本性不好”.这里的“本性”指的是生下来就拥有的“性情”.这与孔子所讲的“心”是不一样的.《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果把我们生下来就有的这个“性情”为认就是“本性”,那《中庸》的这句话要如何理解呢?
对善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我们都把“性本善”的“善”理解为善良,其实,还有更高一层的意思——完善、圆满.
如果要总结的话,我认为儒家思想认为形而上的性是完善、圆满的,而人实际的“性”是需要修的.
2、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儒家的这种分歧?(已在上面阐述)
3、第三个问题:没有性善论就没有儒家认为的“人性本善,只是后来有的人渐渐丧失殆尽,才胡作非为”;没有性恶论就没有基督教的原罪,就没有基督教存在的必要?那么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说法?
这个观点我认为是不正确的.第一、本性是不会变的.“不生不灭,不诟不净,不增不减.”——这虽然是佛学的观点,但是,理是相通的.第二、原罪也就是因为“性恶论”而产生的.
4、人性善恶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智慧最高的人可以看到本善的性,次一等的人知道今自己无法保持善念的“习性”,再次一等的就我们普通人了,什么也不知道了.所以,我们只能看看前人的书.虽然如此,知道写书的人是属于哪一个层次的人却也是十分重要的.
都不对,人生来本就不分善恶。善恶是后天形成的。
本人以为性善说比较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