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作文500字要生平日期

2024-11-18 14:50:3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记得小时侯上语文课最痛恨的事件之一就是背古文。拗口晦涩,繁复冗长的古文让年少的我背来每每痛不欲生。但是不背的后果很严重,罚站、罚抄等等不一而足。后来虽然都已背下但都是囫囵吞枣,任老师怎样解释,未及弱冠娇生惯养的我们又怎能完全理解文章作者那种深刻情怀?所以这些年过去那些所背之文大多都已在记忆里残缺不全,惟有一篇范仲淹范文正公所书《岳阳楼记》仍记忆尤新,尝颂之也是一字不差。
  小时候虽然不懂什么家国大义但读《岳阳楼记》时读到后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时仍免不了内心震撼,年纪小小的我也感叹那是怎样的一种博大情怀。那是我第一次被一个一千年前的古人打动,所以对这篇文章我别有用心,加倍努力,对范仲淹这个人物也是倍感兴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那样写的,事实证明,他也是那样做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中下层官吏范墉家中。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朱家虽然富裕但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一个偶然的事件,范仲淹惊谔地发现自己的身世,他毅然接回母亲,辞别朱家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就读。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书院,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涌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他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 (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享年六十四岁,卒谥文正。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从一个人死后旁人所为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言行品德如何,在这方面范仲淹无疑成了一个典范。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综观范仲淹生平在军事上他虽然初始由于不通军事大败于西夏,但后来过而能改,治军有方,始终扼守着陕西要略使西夏不能寸进一步。在政治上他针砭时弊、整顿吏治,上书十议,是波澜壮阔的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在文学上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讲究文以载道。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
  现在再读起《岳阳楼记》,结合范仲淹生平才感悟到此文的可贵。《岳阳楼记》以事入景,以景生情,以情及理。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完美地交融合一,范仲淹把生平的理想抱负通过形容岳阳楼景色的华丽辞藻流淌出来,让人不禁击安叫绝。
  儒家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这句话概括了一个人一辈的作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也对这三点给出了些须答案。关于修身范仲淹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可以说是修身的最高境界,甚至有点类同于不垢不净佛家的“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的境地。对于“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他给出了一个思想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范仲淹给儒家思想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定义了一个新的境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出自《孟子·尽心上》的话是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们的最大期望,又或者说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一个道德标杆。但我始终对这句话保持疑虑。达则兼济天下没有问题,但穷则独善其身是不是有失责任?难道穷困潦倒或是郁郁不得志之时国家兴亡就与自己无干了吗?所幸的范仲淹为他自己也为所有的后来人树立了一个新的道德标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境界但范仲淹是一直努力去做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正贬官在外,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淘渊明或许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去享梦桃园,后人也佩服他的淡薄。但是范仲淹不行,因为他知道为五斗米折腰后可以去为天下百姓多出一份力。李白也可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范仲淹也不行,因为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或许范仲淹没有一些人洒脱,那是因为他始终给自己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一个古往今来至今也没有人解决的包袱。这注定了他的一生是令人敬佩而又忧患实多的。究竟是为理想高贵地死崇高还是为理想卑微地活值得敬佩,我想我会选择后者。
  如果借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范文正公生平所做所为以及其思想,我想曰之为:“酷!”

  再把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帖出以缅怀其人。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最后予赋诗一首,以祭范文正公。

  自幼孤平寄苦读,
  一朝御试花满目。
  慨然天下为己任,
  直言犯谏逆中流。
  皇家恩威心难测,
  潮起潮落叹江湖。
  凉州声雷兵戈起,
  朝堂始记都阳旧。
  岁月无改忠直意,
  虽然翩翩已白头。
  以文御武纵边威,
  羌山响彻范公名。
  庆历新政欲图强,
  条陈十事显真章。
  奈何意气千万丈,
  不及社稷沉菏殇。
  皇家本来多嬗变,
  舞榭歌台几曾殃。
  古往今来愁似愁,
  千秋同是家国梦。
  一阕华章岳阳楼,
  半生零丁笑从流。
  天下兴忧任慷慨,
  物己悲喜谱春秋。

回答(2):

你可能不懂那五个稀奇古怪、被我喊曰“哈罗”的鬼画符。没关系,人家说三年一道代沟,我们之间跨着316道沟呢!
不过,可别小看了这316道代沟的威力,它将你曾经忧过思过生活过的北宋演变为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1世纪的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看世界,不用骑马日夜奔程,几小时就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不用坐在私塾里吟诵《四书》《五经》,而是多方面学习各种知识;不用征战沙场,社会安定家家小康。
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此时一定是羡慕嫉妒恨吧。嘿,别着急,我这不是还没说完呢嘛。
有点的确有很多,进步的确有很快,思想的确有提高,可是却恰恰缺少了您一类的人。
现在啊,都是各有各行,各有各业,吃的是公家的饭,揣的是自个的心。大部分的人都在想如何得钱?如何赚得钱?如何多赚得钱?唉,除了一小部分人心中还有这个国家,想着如何为国家效劳以外,其它的都爱国意思淡薄,很淡薄!呐,人嘛,谁还没个七情六欲,贪念是正常地,但是贪心就不是正常地!范老先生您是进忧退亦忧,如今却是进贪退亦贪。21世纪,何为清官?不贪即清,何谈贡献!
唉,吾乃一介草民,无钱、无权、无宅、无名。不敢痴人说梦大肆奇谈,本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要是在您老人家面前夸夸其谈:带领中国走向经济强国!一类妄言,定是不敢,吾亦无您一样高尚的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吾常是自娱自乐,胸无大志,只求进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过个好日子。足矣。( 吴

回答(3):

上网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