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
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
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②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性:
◎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附: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
考点2:明治维新
※背景(历史条件):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①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
(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各国强迫签约,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
3.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
※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
※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
◎主要内容:
政治:
①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③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
经济:殖产兴业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②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军事: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作用:
内: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①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启迪。
※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②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附: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不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
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3:戊戌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①封建危机严重;
②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