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是什么意思?

2024-11-04 03:29: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中文名

邯郸学步

外文名

Tandan Toddler

发生地

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来源

庄子,秋水

相关成语

邯郸躧步,邯郸丽步

成语典故

【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1]

李白有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示例】: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译文: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李白有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词语辨析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盲目崇拜别人的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自我作古、择善而从、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趋、

回答(2):

这个词的意思是邱郸:战国时赵国都城;步:迈步走 路。到邪郸去学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
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忘掉了。也比喻照 搬别人的一套,出乖露丑。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 走路的步法非常优美,便不顾路途遥远,特地到邯
郸去学步法。

少年到了邯郸,见那里人走路的步法确实与 寿陵的不一样,并且比寿陵的要优美得多。
他觉
得不虚此行,打算好好地学。

开始他只是看人家怎样走,回到住处凭记忆 学着走,后来觉得这样容易遗忘,便跟在人家后面
模仿着走,但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学不像。

他想来想去,认
为是自己太习惯原来的步法, 于是重起炉灶,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完全照邯郸
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这一来更糟糕了,他走路时 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脚如何移动,又要 注意上身如何摆动,甚至还要计算移动的距离和
摆动的幅度。结果,每走一步都弄得满头大汗、紧 张万分。

少年学得辛苦万分。最后,连原来怎样走路 的步法也忘记了,不得不爬回寿陵去。

回答(3):

[ hán dān xué bù ]

《庄子·秋水》记载,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

【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示例】: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
◎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回答(4):

《庄子·秋水》篇,题目叫“邯郸学步”。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呀,除了周天子外,还同时存在着许多诸侯国。其中,就有一个燕国。在燕国一个叫寿陵的地方,住着一位少年。一天,他听说在赵国的都城邯郸那里,每个人走路的姿态都非常优美,于是他准备去一趟邯郸,学习如何优美地走路。

这位少年收拾好行李,翻山越岭,走呀走呀,终于到了邯郸。一进城,他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每个人走路的姿态都非常优美。于是他就整天站在闹市,观看模仿别人走路的样子,一会儿学学这个人,一会儿学学那个人,结果谁的走路姿态也没有学好。

少年坐下来,开始琢磨原因:是不是自己走了十多年的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走法,所以才学不好呢?

于是,他下决心丢掉原来的自己原来的走法,一切从头学起。这样一来,他每走一步路,都要花费很大力气琢磨手脚如何摆动,腰腿如何协调,把自己懂得手足无措,越学越差劲,最后连如何走路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后来,便诞生了一个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还丢了自己原先的本事。唐代诗人李白写诗的时候,就曾经用过这个典故:“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另外,现在的邯郸市内有一座桥,名字就是根据《庄子·秋水》里记载的“邯郸学步”的典故起的,叫做“学步桥”。哪天你有机会到了邯郸,可以去看一下,说不定会想起刚才这个故事。

不过接下来,张圆老师要告诉你,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根据一些学者考证,“邯郸学步”里的少年,当初学的其实并不是走路,而是跳舞。你想一想,大家走路的姿态其实都差不多,谁能走得特别优美,与别人有很大不同呢?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的邯郸,还流传着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故事里的那位寿陵少年,不是来学走路的,而是来学跳舞的。

战国时期的赵国邯郸人,非常擅长跳舞。他们有一种舞步叫“踮屣”,就是抬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旋转飞舞,有点像现在的芭蕾舞。寿陵少年,就是来学这种舞蹈。

他学习舞蹈非常刻苦,很快得其要领,跳的有模有样了。但可惜的是,有一次他练习舞蹈时一不小心摔伤了腿,从此不能再站立,只好匍匐而行。

到了这份上,还能继续学习跳舞吗?

寿陵少年表示决不半途而废,即使用一条腿,也要把“踮屣”舞蹈学会。赵国的舞蹈老师们被他的决心所感动,千方百计从远方为他请来当时的著名医生,治好了他的断腿,最终成了一个著名的舞蹈家。

回答(5):

邯郸学步比喻一味的模仿别人,不紧没学到本事,还把原来的本事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