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是我国各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自6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有的年份流行成灾。
症状
本病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包叶,以叶片受害最重。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彩版三,12)。病斑大小不等,最大的15~20厘米×1~2厘米。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变黄枯死。严重时整株变黄早枯,全田一片枯黄,损失严重。湿度大时病斑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时花丝或花颖苞上也生黑色霉层。
在抗病品种上常出现一种褪绿斑点。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坏死发展缓慢,霉层也较少。
病原
无性世代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Helminthosporium thrcicun Pass〕属半知菌亚门突脐孢属。
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状曲折,基细胞膨大,顶端色较淡,孢痕显著,座落于顶点及折点上,有2~8个隔膜。分生孢子梭形、长梭形,榄褐色,中央最宽,两端渐狭,多数正直,顶细胞钝圆形、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这是识别大斑病菌分生孢子的重要特征。分生孢子在越冬期能形成厚壁孢子。
有性世代Setosphaeria turcica属子囊菌亚门。目前只在Sach培养基中用大麦秆培养才能产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现。
大斑病菌分为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业型,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玉米专化型对玉米表现专化的致病性,高粱专化型对高粱表现专化的致病性。
发病特点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源。在田间侵入玉米植株后,约经10~14天,便可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蔓延扩大。土壤里的病株残体和种子上也有少量病原菌,但都不是主要的侵染来源。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不同有关外,主要决定于环境条件,尤以湿度和温度为重要。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多雾或连续阴雨,病害发展迅速,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在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7天以上,病害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玉米生育中、后期氮肥不足,又遭遇阴雨连绵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此外,连作地一般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实行合理密植,倒茬轮作,增加土壤肥力,玉米生长中、后期不脱肥和采取必要的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选用抗病良种。根据当地生理小种的组成,有针对性的选育既抗大斑病兼抗小斑的优良品种,如中单2、郑单2号、承单4号、京黄113、掖单12、C103、沈单7号、农大3527和京早10号等。
(2)实行大面积轮作和处理病残体。重病区应实行大面积1年轮作;以玉米秸杆作燃料的地区最好安排在冬、春用完;带病残体沤肥应使其充分腐熟后再使用。
(3)增施基肥、适期分期追肥。做到玉米生长中后期不脱肥;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的0.3%卫福拌种(卫福300毫升,对水1.5~2千克,拌玉米种100千克),有延缓发病始期、减轻病情、抑制病菌扩展、增加千粒重和保产作用。田间喷药防治可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300倍液等每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表现,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