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排烃机制和油源条件综合分析判断,扶杨油层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三肇凹陷之内,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
一是根据构造发育史分析,三肇凹陷西缘在主要成藏期,青一段烃源岩埋深一般不超过1600m,超压不足以导致断层开启和烃类的排出;二是三肇凹陷西缘构造主体部位的青一段烃源岩成熟度较低,生油能力有限;三是三肇凹陷内东侧向斜部位的青一段泥岩超压和地层剩余压力强度大,有利于青一段生成的油气排出;四是沟通青一段和扶杨油层储集层的T2断层极为发育,成群成带分布,并且联通了东侧的生油洼陷与西侧构造带上的储层。
因此,生油凹陷的平面分布与储层分布位置的不同配位关系决定了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根据生油凹陷与构造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两种主要成藏模式:侧向运聚模式、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
1.侧向运聚模式
这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三肇凹陷西缘构造带,生油洼陷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在超压作用下以两种方式向扶杨油层中运移:一部分油气直接沿断层侧向运移至与之连通的渗透性砂体中;另一部分油气沿断层向下运移至扶杨油层的渗透性砂体中,随后沿河道砂体与断层沟通的复杂输导网络侧向运移,受构造应力及浮力驱动控制,运移方向总体上从三肇凹陷东侧的生油洼陷指向构造顶部,并在有效的岩性圈闭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图5-2A)。
2.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
这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生油凹陷内及与之相邻的构造侧翼的鼻状构造带上。由于断层延伸长度有限或因断层走向的关系,断层只是分布在凹陷范围内,没有沟通凹陷侧向的储层砂体。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超压作用下,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主要沿断层向下运移,就近聚集成藏(图5-2B)。
图5-2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模式
由于侧向(构造高部位)地层压力明显较垂向压力低,也就是说流体势较低,因此三肇凹陷油气运聚以垂向运聚模式为主,油气通过断层直接输送到西缘构造带上聚集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