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岩溶山区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国土面积105.45万平方千米,20世纪末,在41.98万平方千米的岩溶区面积内,石漠化面积达10.51万平方千米。在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3.997万平方千米,中度石漠化面积3.916万平方千米,重度石漠化面积2.593万平方千米,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38.03%、37.26%、24.67%,中度和重度面积占到石漠化总面积的61.39%,成为我国岩溶地区目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西南岩溶山区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天然岩溶环境条件下耕地资源稀缺,农业生产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而不断发展的石漠化导致大面积的耕地资源消失,吞噬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本来就不丰富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匮乏、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并且对我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带来十分不利的生态影响。另一方面,岩溶地区既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贫困人口比重大。日益严重的石漠化,不仅使区域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社会贫困,而且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隐患,成为制约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障碍。
党和国家对西南岩溶石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在岩溶石山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建设、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退牧还草、基本农田建设、耕地整理、水土保持、人畜饮水、农村小水电、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从不同角度对石漠化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区内生态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并积累了一定的石漠化环境治理的经验,对减轻自然灾害,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并在技术上涉及不同门类的学科。尽管过去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面积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据国土资源部监测结果,从1987年到1999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的面积从8.3万平方千米增加到10.51万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积净增2.21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增长1875平方千米,相当于每年消失一个中等大小的自然县;从1999年到2005年,岩溶石漠化面积由10.51万平方千米增加到12.96万平方千米,6年增加2.4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增加4083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积呈现不断加速增加的趋势。
因此,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拓展生存空间的大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尽快改善生存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快石漠化治理,对增进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2007年国家将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6部门制定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明确地指出:到2015年,“控制住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新的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草食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农村经济逐渐步入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从2008年开始,率先在全国100个石漠化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其中,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占了其中的55个。吹响了我国西南地区全面开展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号角。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重点强调了要在2015年前“控制住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新的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改变”,而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必须要首先解决好岩溶地区资源承载能力与人类生存对资源的需要的矛盾。
以我国著名的岩溶地质学家袁道先院士为代表的当代岩溶地质学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总结出了“水是龙头、土是关键、植被恢复是根本、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目标”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也强调了地质资源的开发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认为,岩溶石漠化治理地学理论及岩溶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的提出,进一步丰富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岩溶石漠化地学防治模式在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中石漠化防治工程的实践,验证了石漠化防治地学模式理论的合理性和石漠化地学防治的可行性。模式为缺水少土的岩溶山区探索了一条以地学理论为基础的、从根本上预防新的石漠化发生和发展、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治理途径,并为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树立了样板。我国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已经全面推开,在未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防治中,“地学模式”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地学模式”的应用,将对岩溶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促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都具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