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没有结婚,但在结局的时候有了较大的改善【奥斯丁是这么说的】,她不再只想着和姐妹们一争高下,而是用着新的眼光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凯瑟林·班内特(Catherine Bennet):排行第四,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两位姐姐那儿。从此她所交的人物都比往常高尚,她本身当然也就大有长进。她本来不象丽迪雅那样放纵,现在既没有丽迪雅来影响她,又有人对她加以妥善的注意和照管,她便不象以前那样轻狂无知和麻木不仁了。
丽迪亚·班内特 排行最小的妹妹,爱慕虚荣,个性天真而鲁莽,最终和韦克翰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结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动,特意拿给汤玛士·卡德尔,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这使得他们父女非常失望。于是简·奥斯汀着手修订另一本小说《理性与感性》。1805年她父亲去世后,奥斯汀太太带着简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顿。
直到1809年定居在乔顿城其兄爱德华的汉普夏庄园之后,简·奥斯汀才再度认真提笔。《理智与情感》修订后她自费出书,销路不错。于是她重写《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与偏见》。
人物介绍:
伊丽莎白
班内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是这个家中最富智慧和最机智的人。伊丽莎白是本部小说中的女主角,也是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有许多值得钦佩的地方,正如小说中说的她可爱、聪颖、能和任何人优雅的交谈。她的诚实、优雅、富有智慧让她能够从她所属的社会阶层的低俗、无聊中脱颖而出。
然而,她犀利的语言和过早的对别人定论也导致了她的迷茫。伊丽莎白不是一个低俗的母亲和一个冷漠的父亲的复制体,也不是几个行为荒诞姐妹的结合体,更不是势力的女性的缩影,当她渐渐的看到达西先生高贵的品质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对达西先生的错误认识。
达西
达西先生是一个富有、殷实、潘伯雷庄园地主家的儿子,也是伊丽莎白的男伴。他的出身高贵、物质财富丰富,但过于的骄傲和过于的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傲慢使得他在开始的时候给伊丽莎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的拒绝使得他谦逊了起来。尽管伊丽莎白对他很冷漠,但是达西还是表达了他对伊丽莎白不懈的倾慕,证明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
简和宾格利
简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宾格利是达西最好的朋友,而简和宾格利的订婚处在小说的中心位置。简和宾格利第一次见面是在麦里屯的舞会上,并且两个人立即被对方吸引。他们的婚姻要比达西和伊丽莎白的靠前很多。他们的性格和天性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很受人欢迎、都很友善、外貌都很俊美,而且他们彼此已经把对方当做是自己一生的归属。
作品鉴赏: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母亲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
1796年,21岁的奥斯汀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同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傲慢与偏见
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没有结婚,但在结局的时候有了较大的改善【奥斯丁是这么说的】,她不再只想着和姐妹们一争高下,而是用着新的眼光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凯瑟林·班内特(Catherine Bennet):排行第四,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两位姐姐那儿。从此她所交的人物都比往常高尚,她本身当然也就大有长进。她本来不象丽迪雅那样放纵,现在既没有丽迪雅来影响她,又有人对她加以妥善的注意和照管,她便不象以前那样轻狂无知和麻木不仁了。
丽迪亚·班内特 排行最小的妹妹,爱慕虚荣,个性天真而鲁莽,最终和韦克翰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结婚。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吉蒂(老四)最受实惠,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两位姐姐那儿。从此她所交的人物都比往常高尚,
她本身当然也就大有长进。她本来不象丽迪雅那样放纵,现在既没有丽迪雅来影响她,又有
人对她加以妥善的注意和照管,她便不象以前那样轻狂无知和麻木不仁了。当然家里少不了
要小心地管教她,不让她和丽迪雅来往,免得再受到她的坏影响;韦翰太太(老五丽迪雅)常常要接她去
住,说是有多少跳舞会,有多少美少年,她父亲总是不让她去。
后来只剩下曼丽(老三)还没有出嫁;班纳特太太因为不甘寂寞,自然弄得她这个女儿无从探求
学问。曼丽不得不多多和外界应酬,可是她仍然能够用道德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次的出外作
客。她现在再也不用为了和姐妹们争妍比美而操心了,因此她父亲不禁怀疑到,她这种改变
是否出于心甘情愿。
说到韦翰和丽迪雅,他们俩的性格并没有因为她两位姐姐结婚而有所变化。韦翰想起自
己对达西种种忘恩负义、虚伪欺诈的事情,伊丽莎白虽然从前不知道,现在可完全明白了,
不过他依旧处之泰然,他多少还指望达西给他一些钱。伊丽莎白结婚的时候,接到丽迪雅的
一封祝贺信。她看得很明白,即使韦翰本人没有存那种指望,至少他太太也有那种意思。那
封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丽萃:
祝你愉快。要是你爱达西先生抵得上我爱韦翰的一半,那你一定会非常幸福了。你能这
样富有,真叫人十分快慰;当你闲来无事的时候,希望你会想到我们。我相信韦翰极其希望
在宫廷里找份差事做做。要是再没有别人帮帮忙,我们便很难维持生计了。随便什么差使都
行,只要每年有三四百镑的收入。不过,要是你不愿意跟达西讲,那就不必提起。(下略)
伊丽莎白果然不愿意讲,因此在回信中尽力打消她这种希望,断了她这一类的念头。-
-不过伊丽莎白还是尽量把自己平日的用途节省一些,积下钱来去接济妹妹。她一向看得很
明白,他们的收入那么少,两口子又挥霍无度,只顾眼前,不顾今后,这当然不够维持生
活;每逢他们搬家,伊丽莎白或是吉英总是接到他们的信,要求接济他们一些钱去偿付账
款。即使天下太平了,他们退伍回家,他们的生活终究难望安定。他们老是东迁西涉,寻找
便宜房子住,结果总是多花了不少钱。韦翰对丽迪雅不久便情淡爱弛,丽迪雅对他比较持久
一些,尽管她年轻荒唐,还是顾全了婚后应有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