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

2024-10-31 09:12:4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唐玄宗: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古往今来的人们怎样评说,但都承认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美的典型,正象富贵艳丽的牡丹体现唐人的审美观念一样。

杨贵妃:

杨贵妃祖籍弘农华阴(陕西华阴),后来迁居蒲州(山西永济)。其先世都是高级官员,曾祖父令本也还作过金州刺史,此后家道衰落。父亲玄琰任蜀州司户参军。蜀州在西蜀,辖晋原、青城、新津、唐兴四县,州治晋原县,即今四川省崇州市。

司户参军是州里主管民户的佐吏,属初等职官。杨玄琰大约于开元初年在蜀州供职。历史文献中有贵妃“父玄琰,蜀州司户”的记载,但只有宋初学者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较详谈到贵妃的出生地:“父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尝误坠池中,后人呼为落妃池

池在导江县前。”唐代]导江县即今都江堰市聚源镇,与蜀州接邻。导江县前的落妃池,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镇导江村,遗址犹存。池呈圆型,较小,占地1亩多。周围是肥沃的农田,金黄一色的稻谷;池边有一卷当地人称为“水东瓜”的树木,芳草如烟,青苍葱茜,景色秀美。贵妃在孩幼时喜爱在池边玩耍,不慎落入此池中,于是这个小池因而有名了。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回答(2):

《长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吸引着读者,这跟诗作的巧妙构思不无关系。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为了提示原因,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关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极度的多情,正好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明皇的荒淫、多情,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国家的灾难,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了更好地表现李、杨的爱情悲剧,作者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即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在内容上,《长恨歌》的前一部分基本写实,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大体上反映了有着五十年太平天下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纵情欢娱,酿成了安史之乱。如“重色思倾国”、“缓歌慢舞”、“从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弟兄皆列士”、“渔阳鼙鼓动地来”、“宛转蛾眉马前死”等。同时极力铺张描绘,再现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她貌美、娇柔、“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以致“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洲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等。然而乐极生悲,“宛转蛾眉马前死”。悲剧发生后,作者主要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对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如避难返京后,唐明皇仍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于是作者就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虚构来表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为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翡翠衾寒谁与共?”。这些想象和虚构的情节,细致逼真地刻画了唐明皇这一钟情帝王形象:昔日,与杨贵妃在宫中看花赏草,如今,草木依旧,芙蓉花也开得正旺,可是人世沧桑,赏花人却不完全相同了。世事难料,时过境迁,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儿臣李亨私自称帝,李隆基成了太上皇。皇权的争斗,信任的危机,使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在肃宗和李辅国的威逼下,李隆基从兴庆宫搬到了太极宫。这时的李隆基深处逆境,郁郁寡欢,心情不好,连饭也吃不进。憔悴不堪,形同槁木的太上皇李隆基更感寂寞、孤独,越发思念杨贵妃,天天为之叹息,时时为之垂泪,以致长夜不眠,独傍孤灯,焦急地等待着杨贵妃的突然出现。不仅如此,诗人还虚构了一个海上仙山的奇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死后的杨贵妃,仍是那样“雪肤花貌”,美丽绝伦!作者虚构的杨贵妃独居蓬岛仙山的故事,补足了对悲剧女主人公的描写。仙境中的太真仙子“闻道汉家天子使”,先是“九华帐里梦魂惊”,次是“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这些诗句依次写出了杨贵妃闻讯之后,先是吃惊,后又半信半疑,最后则急欲与使者想见的整个心理过程。她不知是高兴还是伤心,到得使者跟前,已面色惨淡,泪痕满面。她想念宫中,她不怪“三郎”赐她命归马嵬坡。她想念人间,想念宠爱她的那个皇帝。过去,她和皇上恩恩爱爱,日夜厮守,如今却阴阳两隔。“昭阳殿里恩爱绝”,怎不“玉容寂寞泪阑干”?虽身处仙宫,但“蓬莱宫中日月长”,时光难耐,孤独寂寞,幽怨之情,跃然纸上。她盼望再回到皇帝的身边去。因此,她要“钿合金钗寄将去”,相信“天上人间会相见”,并表示不忘长生殿里的密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的艺术才能,也不能不为太真仙子的相思之情所感动。这是坚贞不渝的爱情,是值得歌颂的。当然,诗作除在全文的结构表现上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还在某一段落或场景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使得全文浑然一体。如在幻想的神仙世界里的描写中,作者依然用写实的笔墨对环境、场景和人物进行具体描绘:“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宛然人间情态;惊醒之后,她披上衣衫推开玉枕,起身急步徘徊,重重珠帘和屏风打开了,招呼那使者快快进来。而对杨玉环的赠物寄词的描写,则更是把杨贵妃生生死死做唐明皇的妻子的心态与神情写活了,进一步把对于永相睽隔的爱情——“长恨“的主旨推向高潮。整首诗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整体上来看,层次分明,一气贯注,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事件的详略、层次的过渡又各尽腾挪变化之妙。《长恨歌》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后两句都暗摄下部分内容。如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自然过渡到安史之乱,玄宗幸蜀;由“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自然过渡到东归改葬及回京后的刻骨思念;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自然过渡到道士招魂的浪漫主义描写,等等。诸如此类的转折衔接,诗人都处理得十分自然贴切、精炼生动。既保持了故事发展的层次和连接,又保持诗歌体裁所要求的凝炼、含蓄和抒情色彩,充分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从小处着眼,《长恨歌》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间,使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如《长恨歌》第一段不断描写杨贵妃如何以色专宠,但读来并不觉得重复,原因就是他在描写几句之后就会出现一两句警句,如“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如写东归长安后,有“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初看好象又转到对景物的铺陈上,但马上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二句加以兜转,使其又回到相思的主题上,极为顿挫有致。这首诗前面写实,后面却飞渡到浪漫主义的奇特幻想。而这一飞渡,衔接得天衣无缝。通过这一浪漫主义的幻想,把女主人公完全净化成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形象,增加了她凄婉哀艳的感人色彩~

回答(3):

一、人物形象:《长恨歌》成功的塑造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个人物形象。
1、在描写杨贵妃的时候,并没有正面去写她的美貌,而是通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些侧面的描摹,把她的形象展现出来。对于她的死也只用了“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笔带过。
2、在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时,也采用侧面环境描写烘托。“峨嵋山下” “西宫南内”“夕殿萤飞”这些外部环境的描写,将唐玄宗凄凉的心境表现出来。《长恨歌》语言工丽,富于词采,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作品简介: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