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北宋灭亡以后,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登称帝,为宋高宗,建立南宋。它是在战争中立国,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高,也涌现出了诸如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大将,但是这样忠心为国的大将,朝廷并没有好好善待,而是为国献躯。
赵构刚刚登基的前几年,金兵多次南侵,赵构从应天府逃到扬州,跑到临安(浙江杭州),不得已从海上跑到温州。后来宋军水师打败了金兵。金兵北归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安定下来,南宋开始了偏安江南一隅的生涯。
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约保持在四十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特别是到了中后期,这个规模日渐宏大的中产市民阶层既得富贵,也安于富贵,一旦北伐战斗打响,各种赋税徭、兵役会成倍地降临,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且即便收复了中原,朝廷也必然会“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从富裕的地方征收重税,然后用这些钱来救济遭受兵灾破坏或者原本贫困的地区,南宋的百姓当然希望能过上好日子。
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的无能,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这个南宋偏安没有多久就灭亡了。中国的历史传承中有着自己的历史主线,就像唐宋元明清这样的传承主线一样,尽管南宋苟且偏安,但是它却是我们传承的一个主线。就像我们历史上的夏商周秦西汉等等这样的传承主线一样,南宋也是其中主线上的一个代表。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背景写回答有奖励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背景
写回答有奖励 共3个回答
TA获得超过6080个认可 2019-10-15
关注
第一:南宋有天险可守
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一直在辽朝的统治之下,宋朝北部的疆域无险可守,一马平川。
南宋则不一样,南宋有秦岭、淮河、长江这样的天险可守。
南宋的都城在临安府(今杭州市),隔着长江、钱塘江,有屏障,比较安全。
第二:北宋承平日久而南宋在战争中立国
宋辽澶渊之盟结束以后,北宋承平日久,期间虽然与西夏发生过数次战争,但是战争规模不大。
总体来说,在澶渊之盟结束以后至靖康之变之前,北宋处于一段比较长的和平时期,宋辽边境甚至出现了“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现象。
北宋军队战斗力的下降是可想而知的。
而南宋则是在战争中立国,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高,也涌现出了诸如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大将。
第三:南宋水军战斗力比较强
蒙古军队在短时间内之所以未能灭亡南宋,主要是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军,无法攻克长江中上游的襄阳、合州等地。
南宋由于偏安江南,所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水上部队,水军的强大,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挡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第一:南宋有天险可守
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一直在辽朝的统治之下,宋朝北部的疆域无险可守,一马平川。
南宋则不一样,南宋有秦岭、淮河、长江这样的天险可守。
南宋的都城在临安府(今杭州市),隔着长江、钱塘江,有屏障,比较安全。
第二:北宋承平日久而南宋在战争中立国
宋辽澶渊之盟结束以后,北宋承平日久,期间虽然与西夏发生过数次战争,但是战争规模不大。
总体来说,在澶渊之盟结束以后至靖康之变之前,北宋处于一段比较长的和平时期,宋辽边境甚至出现了“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现象。
北宋军队战斗力的下降是可想而知的。
而南宋则是在战争中立国,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高,也涌现出了诸如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大将。
第三:南宋水军战斗力比较强
蒙古军队在短时间内之所以未能灭亡南宋,主要是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军,无法攻克长江中上游的襄阳、合州等地。
南宋由于偏安江南,所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水上部队,水军的强大,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挡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由汉族建立的南方正统王朝,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延续宋统,国号“宋”,史称南宋, 与北宋都是宋朝的一部分,共传七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1] 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北宋靖康耻两位皇帝被俘虏的时候,赵构逃出了京城,在临安举起大旗,登基称帝,成立南宋,南宋偏安也是因为赵构不想让岳飞接回被俘虏的两个老皇帝,所以不想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