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活动中的要怎样利用邮驿传递情报?

2025-04-16 05:25: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邮驿的记载,一般多作“”。周代又称为“传”、“馆”。春秋战国时称“遽”、“邮”、“置”。战国有“骑传候”专管情报快速传递。秦汉魏晋时称“驿”。唐时又称“馆”。宋时称“急递”。元时称“站赤”。明清时则称“邮驿”。

司马迁《史记》说,舜时曾设置二十二名“纳言官”,“明通四方耳目”,“夙夜出入”,专司传递情报之职责。西周时的“大行人”、“小行人”和“行夫”都是利用步行或车船传递情报。春秋时,又出现了“乘遽”的单骑快马通信。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郑国子产探知公孙里叛乱情报后,利用“乘遽”返回都城平叛。当时的“乘遽”和“邮”的传递速度极快,正如孔子所比喻的那样:“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战国时,又出现了私人间谍情报通讯网,譬如信陵君在魏国情报官急报赵国边境烽火四起时,稳若泰山地劝魏王不必惊慌,“此乃赵王狩猎也”。可见信陵君有效率很高的私人通信情报机构,能迅速、完备、及时地向他密告情报。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也自有一套通信系统,名义上是互通问候家书,实际上是情报通讯网。

魏晋时,又设立了“健步”、“急脚子”和“快行子”的邮卒,但他们更多地是传递军事情报。为了使其制度化,魏文帝曹丕还制定了《邮驿令》这一我国最早的邮驿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插羽”,即紧急公文或绝密情报必须插上羽毛,日夜不停地传递,颇类似于后世的鸡毛信。

三国时,曹操派蒋干为间去吴军大营中劝降周瑜和刺探军情时,就是利用东吴独有的“水驿”,前往周瑜军营的。

宋时,邮驿日益军事化。由“急脚递”、“马递”、“步递”等“铺兵”担任。宋太祖还下诏令“诏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又建立了“斥堠铺”和“摆铺”。以兵代民通信,完全是为了军事保密的需要。所以为了防止“铺兵”逃跑泄密,就在其背、胸、面、臂上,刺上青字,以此加以控制。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聚探》也记载道:“札探立铺,皆所以重采探,专候望……今日聚探,尽革前弊。谓如沿边十五铺,每铺三十人。每屯各有三人。或遇有故,则甲探报甲,乙探报乙。彼此互见而不至于隔越,远近交通而不至于断绝。”他又说:“游奕小探,谓拣募轻捷骁勇马军,往来于边铺空阙之处,必要探知贼人消息。”

南宋时还制定了相当完备的通信法规,即《金玉新书》。其中规定:涉及边防军事情报而盗窃或泄露者,处以斩刑。元代也制定有《站赤条例》,设“铺马札子”

为情报传递员。明清时,邮驿几乎完全军事情报化。譬如朱元璋曾明令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清时的军机处常常在情报上写有“马上飞递”字样,要求快速传送。密札制度也是由邮驿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