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经在尼罗河支流上开凿过一条运河。公元前7世纪时腓尼基航海家首次环非洲航行,就是从这儿出发的。后人把这条运河称为法老运河。但到了公元8世纪,哈里发阿里·曼苏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又命令把它堵塞,从此,法老运河也就被人们遗忘。
1798年5月,拿破仑率领远征军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登陆后,迅速占领了整个埃及。他亲自带领许多工程师去寻找古运河的遗迹,甚至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测,准备在这里再重新挖掘一条运河。但遗憾的是,由于测量中出现了严重错误,他们认为红海海面要比地中海海面高出10米之多,要在这里开凿运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久,由于法国国内政局的变化,拿破仑急于回国夺权,开凿运河的事就这样被耽搁下来。
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英法等国都急于打通地中海到红海的通道,开凿运河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法国为了加强自己在中东的势力,并争夺印度洋霸权,1854年,派遣曾经担任法国驻亚历山大总领事勒塞普斯来到开罗总督府,送上很多礼品,并用花言巧语最终骗取了埃及总督赛义德的信任,法国取得了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特权。双方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决定成立“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资产为2亿法郎。当时合同规定:法国对运河区的租借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全部归埃及政府所有;埃及政府必须无偿提供开凿运河所需全部土地及劳动力;公司有权免费输入开凿运河工程所需要的机器,埃及将获得纯利的15%。这个合同对埃及显然是不利的,租期长、获利少、免税进口将影响埃及财政收入,特别是开凿运河所需的土地转归公司所有的规定,使埃及的未来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英国最初非常担心自己在地中海东部和印度洋的霸权地位受到影响,因而竭力阻挠开凿运河。后来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和印度人民大起义,英国也感觉到开凿运河的必要性,不久也就对此予以默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