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人们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便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1.城镇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朱雨可从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角度,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对我国1978-2004年的数据做了回归分析,认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制度的变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居民收入,预期的影响是长期形成的,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路径依赖性。这种路径一旦形成,就难以在短期内扭转。韩冰利用2002年全国分地区城镇居民的横截面数据,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 171125,是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外相关系数最高的。张继海的实证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对户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是正效应,即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的增多能使人均消费支出增加。樊彩耀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认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与社会保障福利费用支出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增长较快,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就较高,消费增长就较快;反之则较慢。 2.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刘建国认为,由于农村保险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程度提高,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冉净斐等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当农户参加经济合作组织或医疗保险时,就会增加即期消费。并提出建立能替代农民土地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王涛等认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有着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二元的消
费结构,但由于总体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促进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