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真假值的这种取法也有人为因素,表现在:
(1) 根据P→Q真假值取法的定义可以看出,若P为假,不论Q是否为真,则P→Q为真。我们来看命题
如果月亮从西边出来,则太阳也从西边出来。
由定义这是一个真命题,但这使人感到有点不自然,既然月亮不会从西边出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个命题毫无用处或毫无意义。但是,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数学)推理和证明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命题P→Q真的意义在于我们能从P真推出Q真,而没有必要追求从P假能推出什么来。例如,关于整数的如下命题:
对某个实数n,如果n > 2,那么n2 > 4。
这是个真命题,而无须考虑命题变项取什么值。
(2) 蕴涵词可以连接两个以上意义毫不相干的命题,只要前件和后件满足P?Q为真的定义所规定的条件,我们便可说"P→Q为真"。P→Q真假的这种规定也引起了争论。例如:
如果地球停止了转动,则大熊猫产在中国。
但注意到,我们关心的是推理,关心能否从P真推出Q真,关心各命题之间实际意义是否有联系。
这里要了解两个概念: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里Q是P的必要条件,就是Q假时,P一定要假,但Q真时,P不一定真,反之,P是Q的充分条件,P真时,Q一定要真
如果整个复合命题违背了以上的要求,就为F,不然为T
纵观真值表,只有1,0,0同时违背了上边两个逻辑性质,所以为F,其余为真
再直白一点,举个小例子
如果手机响,我(一定)接电话(P=手机响,Q=我接电话)
如果如下:
P=0;Q=0:手机没响,我没接电话(没响我接个球,我说的话是真话T)
P=0,Q=1:手机没响,我接电话(我说如果响,就一定接,但虽然没响,但有来电提示,我也接了,我说的真话T)
这里要说:手机没有响,就是P没有发生、成立下,均不在我承诺的范围内,我接不接电话和承诺无关,P为0时,其实根本无法验证整个命题的真假,Q怎么做怎么是
P=1,Q=0:手机响了,我没接电话(说了不算如放屁,好吧,我说假话了F)
P=1,Q=1:手机响了,我接电话了(我说吧,我说到做到 T)
当P成立,为真时,就好检验这个复合命的真假了,和现实一样,妈妈说,我只要考一百就给我零花钱,你没考一百,给不给看你老妈心情,你考了一百,拿着卷纸冲到她老人家脸前,死盯着“钱呢!!!?”
呵呵,其实于其理解Q是不是P的必要条件,不如简单记成P是检验Q的唯一真理,P是Q的充分条件,只要我大P成立,你小Q敢不成立,整个复合命题就是个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