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通俗点,最好是举出一些实际例子?谢谢!

2024-11-14 10:57: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运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全面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发展。如果用静止、孤立、绝对化的观点看问题,往往会滞后与偏激。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传统的教材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思想往往集中于剖析她的虚荣心,由此上升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的开放、视角的多元化,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变得理解和宽容——对她诚信精神的肯定、责任勇气的赞美和人性的理解,使她的形象变得可爱了。这一变化,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社会观念更为理性和辩证,更重视人自身的理想、愿望和诉求。
  课文《唐诗过后是宋词》中,葛兆光教授阐述了因为时代变化带来观众口味的变化,使得流行歌曲在1990年代受到追捧,而高雅诗歌却在同一时代曲高和寡。作者认为深层原因在于流行歌曲融入了深切的思乡情绪、人生喟叹、社会关切、故旧情怀;而诗歌无病呻吟、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自绝于人。他以“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历史进程来预示流行歌曲将会取代高雅诗歌成为新时代大众艺术的主流。可是我们发现葛教授的预言并未实现,原因并不在于这两门艺术形式的对决,而在于世纪交汇之际文化和艺术形式走向多元,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难以成为霸主。现在的艺术领域,已是多种形式并存俱荣的时代,超越了葛教授当年文章中的“两维”领域。
  第二,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把文章的表现对象放在与有关事物的联系比较中进行考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分析问题时,要看到事物内部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免偏颇。
  隋炀帝在历史上是暴君,他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深重灾难。可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却在《汴河怀古》中冷静地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客观地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后世享用至今,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秦始皇建万里长城。这首怀古诗让我们看到秦、隋亡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开大运河和建万里长城本身,而在于国君“水殿龙舟事”的源头——践踏民生的“独夫”之心。
  《世间最美的坟墓》不孤立地写托尔斯泰墓,而把它和那些豪华的墓葬——“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相互比照,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来对比否定其他伟人,是否公正和客观呢?辩证地说: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本有资格享受死后的荣华,所以对比并非为了贬低他们,而是能更加突出唯有托尔斯泰墓“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第三,要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多种可能的因素,抓住最主要的矛盾和最关键的原因,剔除次要的枝节或表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展示了蔺相如的过人胆识和非凡口才,他以外交家的魄力战胜了秦王,为赵国赢得了国威和荣誉。可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真相却使我们清醒和冷静:蔺相如的三寸不烂之舌真的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秦王真的会败给他?原来,当时秦对外扩张的中心由向东推进改为南下攻楚,所以秦王不因和氏璧的小事与蔺相如乃至赵国纠缠、又在渑池会上与赵修好,为的是防止赵国掣肘自己攻打楚国的计划——其实真正抓大放小、不以一时之怒而影响统一大计的乃是秦王!在《屈原列传》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隔壁楚国的命运。蔺相如立下的“功劳”,只是秦国统一趋势中一朵拍击的浪花而已罢。
 
至于举例。比如大家都说民主好,那么我便找出他不好的地方,有点儿“唱反调”的意思。但是也是全面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