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称“炎黄子孙”而非“黄炎子孙”?

2024-11-02 09:25: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常称“炎黄子孙”而非“黄炎子孙”是习惯使然,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举返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

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扩展资料:

1、炎帝的主要贡献:

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耐答隐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昌厅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皇帝的主要贡献:

文化: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物质: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黄子孙

回答(2):

其实炎黄,黄炎都可以的,都是黄帝和炎帝的简称,缩写。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你在公共场合说黄炎别人会笑话你,那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中国人一直喜欢对称的事物,因为中华文明是建立在伏羲的八卦图之上的,包括后面的道家,儒家……这种性格使得中国人的语言也讲究这种对称美的思维,所以中国产生了诗词,产生了押韵。
如果把黄帝放在前面那么就是黄炎,从声音学的角度来说,黄的声调高,炎的声调低,这样不押韵,一般中国人习惯把声调高的放在后面,也就是黄应该在后面。
所以逗慎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就喜欢叫炎黄。
原因二,中国人的黄姓很多,如果把黄字放到前面就使人感觉黄炎是一个姓黄叫炎的人,炎黄其实不是黄帝和炎帝的意思,炎黄其实是炎帝和黄帝部落的意思。而且如果叫黄炎感觉是一个人,这样听起来不舒服,对祖先的不尊重。
在年代上,炎帝早于黄帝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因为炎帝是三皇中的神农氏,而黄帝则为五帝之首(该版本认同较多),地位上炎帝高于黄帝,必定我们是农耕文明。
(对于那段依靠口口相传记述的历史,肯定会有不同观点,而且还不会少,但我是这样认为的,我对你的所有回答,都是我的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史记》前后的记述是有很大不同的,《五帝本纪》部分,完全没有年代的划分,《夏本纪》和《殷本纪》有了年份,但跨度较大,并不详细。《周本纪》中的断代就比较明确了,《十二银纤诸侯年表》开篇第一句“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山搏敬”则说明了太史公对无法明确断代的无奈。而最后的《孝武本纪》年,月,日,以及改元都有。这说明太史公在记述历史的时候,如果没有明确断代及年份的部分,干脆放弃,留给后人考证,也证明的他的严谨。(比我们早2000多年的专业人士,都无法对那个年代明确断代,我们有这样的争议不足为奇的。所以,有些东西不必苛求。)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我的理解是:炎帝,被尊为神农,之后历代都自称炎帝,同时也称为神农氏,因此他们是一个朝代。到了黄帝的时候,神农氏已经衰落,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

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 对于这个,我对这部书没有看过。因此不好回答,就说一个不靠谱的观点吧:我们知道,尧舜禹之间是禅让的关系,而炎帝时代,是否是禅让关系呢?如果是,那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炎黄决战则演绎成了末代炎帝与黄帝之间的兄弟夺位。(不过我认为你找的那个书的观点,本身或许就不靠谱。)

回答(3):

现在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根据《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
  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斗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被蚩尤族打败.黄帝族应炎帝族的请求而与蚩尤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关系密切,所以黄帝族亦和处于东方的太昊、少昊两族作战,并赢得胜利.
  黄帝族打败蚩尤族以后,和太昊、少昊两族修好关系,在中原地区扩大了影响,但炎帝族却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于是黄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炎帝族战败并归服了黄帝.此后,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在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日益广泛.
  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晋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着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黄帝当君主的时候,人民生活简陋朴素,于是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差世食,又创造了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譬如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等等.
  相传黄帝也精通医术,素罩庆锋问及黄帝内经两部医书据说是黄帝所作,但实际上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
  黄帝有四妃十嫔,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了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后来的我们所说的舜帝、夏物晌朝、商朝、周朝等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现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要乘龙,大臣们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双靴子,桥国人把鞋子埋葬与此.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管理各群仙呢.
  黄帝与炎帝和好后,炎帝负责农作物的生产和管理,被后人成为神农氏.他们俩都被他们的后人称为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称为自己为炎黄子孙.

回答(4):

更多图片(13张)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锋陆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中文名:炎碧氏黄子孙
来源悔基散:炎帝与黄帝的后辈,取其简称
意义:代指华人,意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回答(5):

不同时代,炎帝早于黄帝数百年。
相传,被尊为神农的炎帝尝百草,中毒而逝,之后,他的继任者也称为炎帝,或者叫第芦绝二代炎帝,可以说炎帝是一个朝代。阪泉之战记述了黄帝打败炎帝,成为天下共主,但是,这个炎帝,并非我们概念上的炎帝,而是炎帝多少代之后的末代炎帝。
相关稿哗携资料,你就查查,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吧。
关于断代,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才完成,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的确切断代整个中国史学界还存在争议,因为那是一个靠着口口相传记述历史的年代,我给你说的就是其中的一家之言而已。相传皇帝战败炎帝和蚩尤后键伏成为天下共主,当年立国的年份是公元前2697年。到现在四千七百多年。之前则是炎帝的几百年,自神农找到了粟这种作物,中国自此开始农耕文明。(个人认为,其实更早,只是把神农作为标志性的人物。)时间超过五千年。这就是我们常说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