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生意识还不强的古代,人们对于战争后的尸体处理时期非常不注意卫生。后来随着卫生意识的增强,对战死士兵的处理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为了炫耀胜利,古代战争,战胜的一方会将战败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的两侧,用土覆盖给堆实了,形成一个又一个大金字塔形状的土堆,还恬不知耻地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做“京观”或者是“武军”。
王莽篡汉之时,就将反对他的人以及亲属全部坑杀,《汉书》记载,王莽明确要求,要把这些死者的尸体,给筑成“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还要竖起来一根六尺高的旗杆,飘扬的旗帜上写着“反虏逆贼鲸鲵”。这样的行为,在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战争年代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可见,统治者为了己方的威严,是丝毫不在乎这些有违人和的事情的。
但是这些留下来的尸体,会对地面、空气、水源、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尸体腐烂之后,发出来的臭味实在是难以忍受,不仅影响人的食欲,引发瘟疫等疾病的话,还会带来头晕、恶心的症状。尸体的腐烂招来的苍蝇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如果到了士兵的饭食中,或者就近取水的河流当中,那传染病对于士兵们以及周遭百姓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随着多次瘟疫的发生,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有所改观。
主要有两种处理尸体的方法,第一种是我们熟知的土葬方式。入土为安是我们一贯的观念,在每次战役过后,通过战场的搜索,收集,登记牺牲士兵的遗体,还会由专人负责处理尸体的仪容仪表,给他们穿戴整齐,装入棺木当中,寻找一块荒地集体下葬。而且,埋葬的地方,挖的一定要深,为了杜绝传染疾病的可能性,也必须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因此,我们现在才会发现为数不少的尸坑。
还有一种就是如今施行的火葬体制。火葬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墓葬空间,降低传染疾病的可能,但是这在古代中国,火葬,被古代人认为是一种耻辱的刑罚,战后焚烧的尸体,大多数都是战败者这一方的,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进攻坚守的齐国之时,为了刺激他们出城决战,便挖掘他们城外的墓地,大肆焚烧给城内的齐国人看,以此展示对齐国的侮辱,达到他们的目的。
通过古人对尸体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战斗残酷性和当时人民对于卫生意识和丧葬观念的转变。历史上的这些京观,万人坑也是对现代人敲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