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可以从那些事件看出赵云的特点?

2025-04-08 23:27: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二、“常胜将军” 民间语境中,“常胜将军”常作为赵云的同义词。流传甚广的“没有常胜将军”一语对经常面对失败的人是一种抚慰。常胜将军在现实中尤为难得,所以赵云在我们心头的分量便像硕果似的沉甸甸。 其实任何时候常胜将军都是相对的,没有常胜将军则是绝对的。历史上的赵云亦应如此。常胜将军赵云是被放大的一个形象,这样一个加工过的完美形象在明朝之前是否已经出现?是否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出现之后才逐渐定型并得到加强? 民间生长着巨大的能够生发想像的力量。但民间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也非全无根据,这个结论只要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照便不难得出。出现赵云名字的小说回目有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第52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第61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第92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些回目中所讲的赵云几乎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对应,所不同者,赵云无往而不胜的形象愈加突出而已。 为此而推波助澜者还有说书艺人和舞台戏曲,元杂剧中便有《赵子龙大闹塔泥镇》,可惜现仅存目。但至今舞台上仍上演着一些赵云或为主角或为配角的剧目,比如《借赵云》,比如《长坂坡》,就是。 另据说在有些地方赵云还被民间奉为信仰之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载:民间想像又以其他声名赫烈之英雄附会为门神;如今河南有以赵云为门神,分画其肖像于二纸者。———试想有常胜将军做门神,谁不愿意? 在话本、小说和戏曲等等艺术样式的熏陶和影响之下,常胜将军赵云的形象在我们头脑固定下来:赵云现身每一次战斗,无论大还是小,他绝不会成为败将。而且他常常会出现在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适时地出手化解危机,“救主”的角色只有他能出色地担当,换成别人可能就不行。长坂坡他救了刘禅,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大败,前来救应的仍是他。类似场景演绎很多,不能一一列出,而正是有了这些场景支撑,赵云常胜将军的形象才深入人心。 三、“《三国演义》” 不能不提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赵云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三国演义》,他是小说作者罗贯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在第7回出场到在第97回去世,赵云的形象一直延续了忠勇的特点,清人毛宗岗评说赵云:“此人突如其来,人谓当日公孙瓒得一救星,却是异日刘玄德得一帮手。”又曰:“子龙竭救主之忠,天也,亦人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多是类型化的,但也会在他们的主要性格之外添一些次要性格,如写关羽忠义,不忘补上几笔他的骄傲托大;写张飞忠猛,也写他的莽撞和心细,甚至将部下鞭挞至死。 在罗贯中笔下,赵云则被写得近乎完人,缜密,沉稳,忠勇,自律……我们看到正是这些性格特点,让刘备和一生谨慎的诸葛亮都对赵云欣赏有加,爱把赵云带在身边,将大任委托给办事妥帖的他。 出使东吴,诸葛亮点名要赵云把他在约定的日期接回;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说:“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也是由赵云保护。 史书上的赵云是粗线条的,小说中的赵云则是血肉丰满,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甚至是女人心目中可以身相许的白马王子,借用小说人物的话,赵云是“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相貌堂堂,威仪出众”。 有学者认为,作为历史人物,论才干,论对蜀汉的贡献,魏延都比赵云高过一筹,但作为小说中的人物,赵云的形象却比魏延光彩很多,乃至比关羽、张飞更值得尊敬。 因了小说语言的精当描写和丰满鲜活的刻画渲染,赵云的形象在有了《三国演义》之后愈加具有质感,其活生生的感召力超出我们想像。经常挣扎于现实拷问和成长失意的大国寡民也希望有这样一个做事和做人都相当完美的楷模来激励,赵云符合了这样的道德诉求和人生需求。 四、“长坂坡”和“五虎将” 《长坂坡》作为一出戏,许多剧种至今仍在上演。 “长坂英雄尚在”,在蜀汉一方,便多了刀锋般的锐气大山般的硬气;在对方便好像平添了难以跨越的坎坎和困难。 《三国志》叙说长坂之战中的赵云,仅寥寥数笔,到了《三国演义》第41回“赵子龙单骑就主”,便繁复多了:先抖出赵云反投曹操的“包袱”,再借张飞之口说出“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以加强悬念;随后又道出刘备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接下来是赵云冲杀奔突、单骑救主的情节,一连串的恶斗,赵云不仅从乱军中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还刺死曹军将领五十余员;夺得青釭剑,力战四将,曹操赞他“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长坂之战中赵云是绝对第一主角,因此战赵云扩大了知名度。这段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也成为他日后为人记住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小说第54回赵云随刘备到东吴迎娶孙权妹妹,相亲时孙母问刘备身边的带剑侍卫“是何人”,刘备告诉她是“常山赵子龙”,老太太亦禁不住问“莫非当阳长坂抱阿斗者乎”,可见赵云的“粉丝”之众之广。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功臣宿将,小说的记述和史书记载不大相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关羽很有看法,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亦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 正史无“五虎大将”一说。《三国演义》以《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为蓝本,遂成此说;值得注意的是,罗贯中将“关张马黄赵传”中五人排名的顺序做了调整,长坂英雄赵云在五虎大将中的排名,提前了两位。 五虎将中赵云是最后去世的一个,他和黄忠、马超一样善终。同一些走到生命终点的三国英雄一样,他的最后时刻也透着不同寻常的先验征兆,据《三国演义》:即将出征的诸葛亮设宴大会诸将,此时出现异象,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诸葛亮就占一课,算到“此风主损一大将”,饮酒间赵云的两个儿子前来报丧,诸葛亮掷杯于地说“子龙休矣”。 公元229年随着长坂英雄赵云的告别,蜀汉再无硕果仅存的五虎将。 五、“四弟” 以私人关系论,刘备最亲密的人除了关羽和张飞,就得数赵云了,有人干脆认定赵云是刘备的四弟,说京剧《龙凤呈祥》“甘露寺”一折,乔玄唱道“他有个四弟常山将,盖世英雄贯九州,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 在正定有个赵云的传说: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时,赵云正好路过,听到三人义气干云的话,想过去一并结拜,但当时家中有急事,他只把身上的一根马鞭扔到园中,便又匆匆赶路了。刘、关、张听到马鞭落地的声音,拿起来一看,见马鞭上写着“常山赵子龙”。刘备看后说“看来我们还有一个四弟”,后来真见到赵云,就以兄弟视之了。 正史未载赵云的生年,只有其卒年,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所有关于赵云年龄的论断没有坚实根基。但民间似乎对赵云的年龄有一个共识:赵云是刘备的四弟,他要比刘备、关羽和张飞都长寿。 也有另一种可能。 结拜兄弟排行不全按年龄论,而依结拜时间先后论,刘、关、张先结拜,他们三人的长序按岁数定,赵云没正式与刘备结拜,却情同兄弟,他比刘备年岁小,所以是刘备的弟,又因此前刘备已有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即便比关、张岁数大,赵云也只能排在其后了。 这样“纠缠”,是想解决一个历史疑问。但最终我们只能推定赵云小于刘备。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赵云生年应是161年之后的某年。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公元164年。 这个推断基于我们一个大胆认定:164年在干支纪年为甲辰年,即现在人们所谓的龙年,十二生肖在东汉已出现,赵云生于是年,肖龙,因之他有了寄寓父母某种希冀的“赵云赵子龙”的名字。 这似与《三国演义》第7回对赵云描述相悖。小说中赵云的第一次出场与史书一致,也和投奔公孙瓒有关。但显然罗贯中更多地使用了文学笔法,营造的氛围也紧张扣人:公孙瓒被袁绍的大将文丑追杀,栽下马来,危在旦夕之际,赵云现身出手,“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此处罗贯中称赵云为“少年将军”,素描其形象: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这一年是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干支纪年辛未年。191年前面的一个龙年是188年,中间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再上一个龙年是176年,若推定赵云生于此年,似与“少年将军”的说法相符,但我们则更倾向于赵云生年是164年,比176年更早的一个龙年。赵云在第一次出场时被称为“少年将军”,我们以为是罗贯中使用的小说笔法,而非“写实”。罗贯中真正实写赵云的年龄,是在《三国演义》第91回和第92回,赵云力斩五将,他借用了后人的一首诗赞云: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旬建奇功———尽管赵云可能并未活到70岁。

回答(2):

1·三国志中赵云长坂破独闯曹营——武艺高强。2·博望坡刘备以伏兵计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而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因此为他向刘备请命,并推荐他担任军正。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免除结党营私之嫌,————可看出赵云谨慎、明智的处事态度。3·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不贪色4·孙权听说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有勇有谋,胆识过人。5·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爱民,关系百姓,把名利不是很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