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出自诗歌《易水歌》;古歌名。《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易水歌》,传为荆轲从易水河畔出发,到咸阳刺秦王时,送别的燕国太子丹等人吟唱的,也有说是荆轲自己唱的。这首歌词里,表现了荆轲誓杀秦王视死如归的英雄豪迈之气,荆柯刺秦虽然失败而死,但他那种英雄气魄一直为人们赞颂,此歌流传千年表达了人们对荆轲的怀念和敬佩。 原词:
风萧萧兮
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
探虎穴兮
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
成白虹。
在《史记》的荆轲刺秦王中有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