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发现,没有哪一个特征参数与退汞效率、退汞饱和度之间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表3-2-5)。这也说明影响SE,Ew的因素较多,没有哪一个单一因素占绝对优势。
表3-2-5 孔喉特征参数与退汞饱和度、退汞效率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不少研究者用某些孔隙结构参数来评价储层孔隙结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72]。杜林(F.A.L.Dullien)等建立了结构难度因子(D)与水湿系统三次采油残余油饱和度间的相关关系[73]。随后白托拉(v.K.Batra)和杜林[74]基于结构难度因子D中的重积分项接近于1,而平均孔隙半径
上述前人所提出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评价)参数,大都是基于中、高渗储层,对于中、高渗储层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但对于低渗及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基于常规压汞技术还没有一个较为满意的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参数。在此笔者基于压汞实验的结果参数(退汞效率和退汞饱和度)提出以退汞饱和度与退汞效率的乘积作为评价该类储层孔隙结构的综合参数。退汞饱和度对应于油田开发的可动资源量及产能,退汞效率对应于油田开发中的最终采收率,影响两者的因素相当复杂。只有两者达到最佳匹配时认为是最优的低渗透储层。其计算公式:
E=Ew×SE
式中:E为储层孔隙结构综合评价参数;Ew,SE为退汞效率、退汞饱和度,%。
这里E值过小,故将其放大100倍,并不影响评价结果(图3-2-5;表3-2-5)。图3-2-5为储层孔隙结构综合评价参数E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三段式,两端为陡峭段,中间为平缓段。按散点的分布可将特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当E小于2.90时储层孔隙结构较差,表现出较低的E值,定为Ⅲ类储层。当E值大于11.21时,表现为较好的孔、喉特征,定为Ⅰ类储层。中间段E在2.90~11.21范围,定为Ⅱ类储层。
图3-2-5 储层综合评价参数E的分布
图3-2-4,图3-2-5,图3-2-6具有相同的规律,即随着储层物性变好,SE,EW,E有变好的趋势且上述相关性较差。究其原因是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物性越好,非均质性越强;非均质性越强,SE,Ew,E的变化越不稳定。由表3-2-6可知,储层分类结果与储层物性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物性对储层分类结果的控制作用不大。说明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物性,而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控制储层的因素越复杂)。分析表3-2-6,各类储层间某一物性或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别并不明显。可见,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较多,单纯强调某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都是片面的。
图3-2-6 物性与综合评价参数(E)的相关关系
表3-2-6 储层综合评价分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