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水剂是一种能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搅拌用水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大部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盐甲醛聚合物等。角色:加入混凝土拌合物可以分散水泥颗粒,改善其和易性,降低单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或者降低单位水泥用量以节约水泥。作用机理(1)分散水泥与水混合后,由于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层结构,使其形成溶剂化的水膜。而且水泥颗粒表面带相反电荷,使水泥浆形成絮凝结构,使10%~30%的混合水包裹在水泥颗粒中,不能参与自由流动和润滑,从而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2)润滑减水剂中的亲水基团极性很强,所以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膜可以与水分子形成稳定的溶剂化水膜。这种水膜具有良好的润滑作用,能有效降低水泥颗粒间的滑动阻力,从而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3)空间位阻减水剂的结构具有亲水支链,在水溶液中延伸,从而在被吸附的水泥颗粒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亲水三维吸附层。(4)接枝共聚物支链的缓释作用在新型减水剂如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过程中,减水剂分子上接枝一些支链,既能提供空间效应,又能在水泥水化的高碱度环境中缓慢切断,释放出具有分散作用的聚羧酸,从而提高水泥颗粒的分散效果,控制坍落度损失。
总预投=500g(醇酸摩尔比=1:2.5~3)
烯丙醇聚醚=90g ;
马来酸酐+软水=10g+200g ;
引发剂K(一般为过硫酸铵)+软水=3g+40g;
50%NaOH=16g(缓慢中和至PH=7-8);
剩余软水=140g~160g ;
一、 实验设备:
1、 四口烧瓶;
2、 加热器;
3、 搅拌器;
4、 温度计(0~100℃);
5、 滴液漏斗(或者恒流泵);
二、反应物料比例:
总预投=500g(醇酸摩尔比=1:2.5~3)
1、 烯丙醇聚醚=90g
2、 马来酸酐+软水=10g+200g
3、 引发剂K(一般为过硫酸铵)+软水=3g+40g
4、 50%NaOH=16g(缓慢中和至PH=7-8)
5、 剩余软水=140g~160g
三、具体操作:
1、 将马来酸酐(或马来酸)按所需量配制成5-7%溶液记为头料。
2、 引发剂配成5-10%溶液待用。
3、 加入所需量的APEG或TPEG,加热将其液化,然后加入头料。
4、 氮气置换;
5、 温度升到75-85℃,开始滴加引发剂,在80℃1.5-2h滴加完毕。
6、 待引发剂滴加完毕,在80-90℃保温4-4.5小时,结束反应,降温。
7、 待温度降至40-50℃,加入50%KOH溶液中和至PH=7-8。
8、 测定含固量后,根据所需固含量,加入计量好的软水。
9、 测定含固量合格后,放料。
四、检测指标:
1、 固含量;
2、 PH值。
第二部分:增加的配方:
一、
1、丙烯酸羟乙酯=25g
2、丙烯酰胺=5g
3、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75g
4、过硫酸钠:10g
5、氢氧化钠中和
二、
1、烯丙基聚氧乙烯醇醚=40g
2、丙烯酸单体=30g
3、10%过硫酸铵水溶液40g
4、三乙醇胺中和
三、
1、烯丙基聚氧乙烯醇醚=100g
2、甲基丙烯酸=70g
3、丙烯酸=20g
4、10%过硫酸铵水溶液:50g
5、氢氧化钠中和
四、
1、甲基丙烯酸=25g:
2、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75g
3、过硫酸钠=10g。
4、氢氧化钠中和
五、
1、TPEG=180g
2、双氧水=0.63g
3、巯基乙酸=0.56g
4、抗坏血酸=0.3g
5、丙烯酸 =182.3g
6、氢氧化钠中和
六、
1、APEG=180g
2、双氧水=10g
3、巯基乙酸=2.07g
4、衣康酸=10g
5、甲基丙烯酸 =21.23g
6、氢氧化钠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