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细菌性疮痂病, 辣椒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可为害叶片、茎蔓、果实及果梗。幼苗期发病,先在子叶上产生银白色小斑点,进而呈水浸状,最后发展为暗色凹陷斑。成株期叶片上初生水浸状黄绿色小斑,扩大后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中央稍凹陷,严重的病叶,叶缘、叶尖变黄干枯,破裂,最后脱落。果梗茎蔓上病斑为水浸状不规则条斑,以后中暗褐色,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上的病斑为暗褐色隆起的小点,后期木栓化,或呈泡疹状,逐渐扩大为黑色疮痂,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 。可以用链霉素,叶枯唑,辛菌胺,中生菌素,噻菌铜,噻森铜,喹啉铜,氯溴异氰尿酸, 多粘类芽孢杆菌 交替使用加磷酸二氢钾喷雾,间隔5天在连续喷施2到3次。
辣椒疮痂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消毒的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种子10~12小时,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捞出后播种。或先在52℃温水中浸种30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催芽播种。②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实行2~3年轮作。结合深耕,促进病残体腐烂分解,加速病菌死亡。定植以后注意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雨后注意排水。③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和降雨后及时喷洒农药。常用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或2%多抗霉素8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27%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粉剂500倍液,重点喷洒病株基部及地表,每7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疮痂病为害辣椒(甜椒)。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和果实,多在成住株期发生。叶片发病,最初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渍状、圆形、黄绿色小斑点,同一病斑叶正面为褪绿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至黄褐色、稍隆起,中部淡褐色、稍凹陷,表皮粗糙的疮痂状病斑。病斑直径0.5~1.5毫米不等。受害严重时,叶片边缘及叶尖变黄,干枯脱落。茎和果柄发病,初呈水渍状、暗绿色斑,后变为不规则形条斑或斑块,黄褐色,稍隆起,纵裂成疮痂状病斑。潮湿时有菌脓溢出。
疮痂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提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后引起幼苗发病;土壤中越冬病菌借助风雨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再侵染由病部产生的细菌借助风雨、昆虫、农事操作传播蔓延。病菌生长温度为5~40℃,最适宜温度为27~30℃。该病为高温病害,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尤其是受台风袭击和害虫发生,促使病害发生流行。连作地、排水不良以及缺肥生长差的地块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并结合深耕,促使病残体分解和病菌死亡;在无病植株上采收种子。
(2)种子消毒。
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或52℃温水浸种30分钟,也可用青水浸泡10~12小时后用0.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药,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等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红斑病是朱顶红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和花梗,还可侵染花蕾和球茎鳞片等。初侵染病斑通常出现在叶尖,导致叶片先端或整张叶片枯死。若从叶缘发病,病斑呈半圆形,导致叶片扭曲。水分是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病害的严重程度与雨水及伤口的多少密切相关。低温、阴雨、多雾天气病害较重。防治方法:种植前种球用0.5%福尔马林液浸泡3~5小时,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12小时,减少初侵染。避免与水仙、文殊兰等其他寄主植物连作或邻作。不要种植过密,保持通风透光。浇水时避免淋浇,最好采用盆边浇水,控制叶面湿度,减少水分在叶面上的滞留时间。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40%嘧霉胺水悬浮剂1200倍液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