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024-10-31 19:29:4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个体处于社会群体中,自己的言行就会与他人发生密切的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群体的特性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群体对成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第一,合法权力。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比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病人应该服从医生等,在实验室中,被试就应该服从主试,特别是陌生的情境更加强了被试服从主试命令的"准备状态"。第二,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有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对此行为负责,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使得人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回答(2):

一个环境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会不自觉的被感染。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回答(3):

与从众 3 群体凝聚力 4 群体士气 5 *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奥尔波特的实验 实验对象:哈佛大学生 实验环境:一间大家公用的房间和五间隔开的房间。这些学生有时一起工作有时分开。 作业内容:算术乘法、删掉一些元音字母、辨别双关图像、辨别物体气味、判断物体的重量以及评论某些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结果:辨别气味、双关图,判断重量等作业,大家一起比单独一个人时成绩更高;而对哲学家观点的评论则单独一人比大家在一起时质量高。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的定义 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两种表现 1)观众效应 2)伙伴效应 *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的定义 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的现象。即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下降。 产生 卡饶和威廉姆斯——集体努力模型 *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随着群体规模增大,个体付出的努力减小 * 群体规模 第二节 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定义 是群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另一种例证。它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来的反社会行为。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认同取代的直接结果。 产生原因 匿名性 自我意识降低 * 1967年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200名俄克拉荷马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围观一个声称要从塔尖上跳下来的同学。下面的同学起劲地喊:“跳!跳!……”最后那个学生真的从塔尖上跳了下来,当场身亡。 在著名的电影《杀死一只鸟》中,主人公斯科特成功地将一群无法辨认的去个性化的暴徒转化成了一群孤立的市民的集合。结果这些暴徒在没有伤害任何人之前就四散了。斯科特在不经意间,采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