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担任“代理家长”的初中老师谈起的事情。有位留守儿童,他的爸爸在外打工是个小工头,手中钱较宽裕,经常给孩子零花钱而没有限制。这位留守儿童从小花钱就没有计划也不讲节约。转眼间,孩子离村到镇上初中上学了,并且是住校。孩子多年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就改的,照旧花钱如流水,毫不节制。有时,他跟同学出去到餐馆或娱乐场所挥霍,一次就能把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花光。因此,每月不到月底,这位留守儿童就囊中羞涩了。每当这时,这位留守儿童就会打电话给爸爸,要求爸爸提前寄下个月的生活费。爸爸爱子情切,容忍了儿子的行为,这就使孩子更加没有顾虑,一连几个月,孩子已经预支了半年后的生活费了。他花钱无度的毛病不但没改,反而更加严重。这个学期开学不久,这位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又出现危机了,他给爸爸发了封邮件,说:“爸爸,我没钱了。”按照惯例,爸爸明天就会寄钱过来。然而,这次孩子没有看到有自己的汇款,他爸爸回了封信给他:“孩子,用钱没计划,那就饿着吧。”接下来的日子当然就不那么好过了。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帮助下绞尽脑汁地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对每一元钱都作了计划安排,事情很奇妙,身上只剩20元的他居然撑到了下个月爸爸再次寄钱过来的日子。体验到吃苦受罪滋味的孩子,终于学会了有计划地花钱。以后的每个月,他居然还能省下一二十元存起来。这样,他用这些钱买了好些自己喜欢看的书,还可以到附近的旅游景点游玩。他觉得有计划讲节约的生活更丰富也更有意义了,学校生活比以前过得也充实了。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人为了生存,为了健康,为了发展,为了美观等,会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乘车、旅游、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人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花钱,这种活动就叫消费。人们每天都有消费行为发生。消费既是一种生活常识,又是一门教育科学,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目前学校尚未开设消费指导课,因此,家长就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指导孩子消费的任务,使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从而达到规范和调控孩子消费行为的目的。同时,讲究勤俭节约既是对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对用血汗钱抚养自己的父母的尊敬,而且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现在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情况相当严重。孩子手中的钱最终来源于父母,从根本上看,孩子的浪费是父母对其约束不力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像那位留守儿童这样不懂得正确消费、不注意勤俭节约的不在少数,出现这种状况,是社会影响的结果,也是家长溺爱的结果。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能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能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吗?
毋庸置疑,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理智消费的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简单地说,财商就是理财的方法和能力。外国的孩子买东西,通常会东转转,西看看,比比哪一个是我最需要的,然后再买。然而,我们的孩子很少会这样,他们往往看到什么喜欢的,会不加考虑地马上买下来,这就是缺乏财商的表现,孩子缺少消费方面的指导,不会理财。
要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家长、父母可以采用这样的培养方法:
(1)要教会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对花钱有个预算。把给孩子的零花钱规定一个数额,最好是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实际需要再适当增加。
(2)定期给零花钱,比如每月一次,提倡合理消费,反对浪费和超前消费。
(3)要求孩子制订开支计划。比如多少钱用于买学习用品,多少钱用于买自己喜欢的日用品,多少钱用于买零食……这样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还可以培养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好习惯。
(4)存钱。例如“代理家长”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并以他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可以增强孩子自我管理的兴趣和能力。
(5)以质量和实用价值为主要标准选择物品,引导孩子要把钱用在正道上,如购买课外学习书籍,订阅报纸杂志;而不要有钱就大吃大喝,刻意追求名牌和豪华。
(6)告诉孩子父母挣钱的艰辛,不要耻于跟孩子谈家庭生计中的问题。
(7)不与别人攀比,讲清攀比是一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是一种不良现象。要求孩子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消费选择,消费要量入为出。
(8)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急于买,对于花钱比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转转、多看看,然后决定是不是买、买哪家的。还要告诉孩子,比价格是相同商品的价格,不同规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
其实还是相信一句话
家长是孩子
最好的老师
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