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考证的是“汉族”一词最早被使用在公文上的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为了达到其正统性以及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政治原因,必须要和清朝政府划清界限。利用“民族”的论点,是绝佳的方案。这也巧妙的回避了中国历史的断层问题。多数人对民族最大的误解是,认为民族的划分是“血缘”关系的划分,这是不对的。民族的划分是以使用的文化,生活习俗,生活区域等内容来划分的。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感逐步渗透大部分地区时,那么那个地区的人也就成为了汉族。所以新中国成立后认定民族时,分为了大部分人口的汉族,以及还保有自身文化的少数民族。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团结了人民也让国家安定并持续进步。这也形成了有趣的一幕,假设一位辽国的后裔到了现在成为了“汉族” 在看历史剧时,会不会因为看到杨家将英勇杀敌的画面而激动不已呢。当然,这些以无法考证。
汉族这个概念出现在汉朝。
汉朝以后
“汉楚争霸”以后
汉族的概念出现在民国时期资料:“汉人”的称呼起源于汉朝,意为汉朝之人。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后来,“汉人”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到中华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不过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作为民族的概念,为汉族和非汉族所接受。同时,作为以前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自称的“中国人”,这时已为居于汉地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这是东汉以来边疆各族内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以“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据有以两京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与晋室争正统。这样,具有文化优越感而基于地域概念的“中国”、“中国人”就不再适应于居于内地的汉族所专有了。“中国”或“中国人”为入居内地的各族所共享后,作为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为了将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时少数民族出现了“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五代继唐,依旧有“蕃汉”之称,宋时亦沿用。至元代,由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已被完全汉化,被称为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