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历史?

2024-10-27 15:13:2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希望篇幅和内容能满足您的要求:

1935年,CocaCola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遂出100美元的奖金在世界各地征集中文译名。结果由在伦敦执教的杨彝拔得头筹。杨彝所取的“可口可乐”,完美地实现了声、形、义的统一,成为广告名称翻译的经典。可以说,这个美妙传神的译名,对可口可乐汽水后来风行华人市场,功不可没。

可口可乐公司从二十世纪初在菲律宾生产并售往中国,进而到927年在上海和天津设厂,后扩展至青岛和广州。1933年,该公司在上海的工厂成为在美国境外最大的生产厂,到1948年更俨然成为美境外第一家年产量逾一百万箱的工厂。可口可乐继新中国成立而撤出后,于1978年12月中美发布建交公报之前四天签订协议重返中国。它迄今在中国总投资达11亿美元,建有23家罐装饮料厂,年销售额近百亿元,并于1999年又在同类产品中民意调查中高居榜首,获得市场占有率、最佳品牌和知名度三项桂冠。

回答(2):

1、进入中国的时间: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
2、“可口可乐”译名的由来:上海教授蒋彝的译名“可口可乐”击败了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而这家饮料公司也获得了迄今为止被广告界公认为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乐。
3、第一家可口可乐中国工厂建在上海。在22年后,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4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 1979年,在中美建交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从香港经广州运到了北京。可口可乐再度返回了中国大陆市场。 如今,可口可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回答(3):

从碰壁而归到融入生活 可口可乐中国市场成长史

“前后一共谈了三次。”在谈判中担任翻译的董士馨回忆说:“当时我们有李先念副总理手写的一张纸条,意思大致是说可以进行此项工作。这张纸条就是中粮引进可口可乐的尚方宝剑。”
当时,中粮一方担任谈判代表的是糖酒杂品处副处长孙绍金,而可口可乐的代表是公司亚洲区代表李历生,谈判地点先是在北京西苑宾馆,后又改到北京饭店。

最终,双方形成了这样的协议——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

1978年12月13日,谈判双方在北京饭店正式签订了协议。在撤离后的第30个年头,可口可乐终于重返中国大陆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这份协议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广泛注意,各种消息见诸报端,而在短短四天后,可口可乐公司更在美国本土成了^***的焦点。

1978年12月17日,中美双方正式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一天,距离可口可乐签约进入中国市场,只有90多个小时的时间。美国当地媒体纷纷猜测,当时的总统卡特是否与可口可乐进军中国有关?可口可乐是否提前知道了高层的外交动向?有的媒体费尽心思挖来了“^***”——当可口可乐公司和中粮在北京饭店的一间会议室里谈判合作事宜的同时,在酒店同一个楼层的另外一间会议室里,中美两国正进行恢复邦交的谈判。这简直是好莱坞大片中才会出现的情节。还有的媒体做出了绘声绘色的猜测——总统卡特是亚特兰大人,可口可乐的总部刚好在亚特兰大,双方一向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可口可乐先探听到政治风向也并不奇怪。

当时,美国官方对这些猜测统统进行了否认。《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还专门派出记者进行了为时不短的调查,最终得到的结论与官方观点出奇的一致:这应该是一项纯粹的商业活动,看不出卡特总统与此事有任何联系。

更让人浮想联翩的还在后面。紧接着的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改革开放的进程正式开启。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迈入中国市场的可口可乐,在无意中成为了中美两国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双重见证。

由此也可以看出,并不仅仅是中国人会把可口可乐加诸种种象征意味,即使是美国媒体,也同样把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大陆这一商业事件,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建厂风波

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双方皆大欢喜,惟一感到有些失落的可能便是麦当劳了。和可口可乐一样,麦当劳也始终在关注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根据美国媒体当年的记载,麦当劳也曾经在1979年间和中国进行过联络。

麦当劳的观察力也可以算作敏锐。因为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屡次发表讲话,希望劳动者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减少中午吃饭时间,增加劳动时间,为国家经济复苏作贡献。

麦当劳得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这代表着中国在近期会需要很多快餐食品。而自己进入中国的最佳时机也到了。但是,最终还是可口可乐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不过,如果回顾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所发生的一切,也许麦当劳的失落情绪就会减少许多。因为在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几年中,一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曲折故事。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刚刚签约的1979年。当年年底,根据中粮总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丰行的协助下,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往北京。

当时,瓶装可口可乐是可乐产品线中质量最好的。无论塑料瓶装的、听装的都比不上它。可是,瓶装的可乐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成本很高,不利于普及,通常可口可乐公司在进行批量大型生产时还是会采用塑料瓶装或听装的形式。

首批可乐选择了瓶装的形式,是因为当时可口可乐的销售对象并非是普通中国人。

可口可乐最初踏进中国大陆的时候,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和涉外的旅游宾馆,4毛钱一瓶的价格,在当时已属昂贵。

在此后很多关于回顾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的记载中,都认为可口可乐刚进国门时只能在友谊商店及涉外的旅游宾馆卖,是中方提出的强制条件。实际上,这是可口可乐公司自己提出的。当时的可口可乐也看到了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复杂性,因此在谈判中主动提出了只将“在华外国人”作为自己的目标人群。

这是因为,当时可口可乐的重心并不在销售市场,而在于设立工厂。和远程运货销售相比,本地建厂才是站稳脚跟的重要一步。

根据双方当时的协议: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装瓶厂,由中方提供厂房,可口可乐赠送一条具备每分钟装瓶300瓶能力的生产线。

接下来的一步在于选定厂址,可口可乐公司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为熟悉的上海。

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曾在上海设立工厂。1948年,那里的工厂甚至成为了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工厂。而后,在可口可乐撤出中国后,周恩来指示将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拆下来运往北京再度组装。据说,这就是北京著名的“北冰洋”牌汽水的第一条生产线。

因为这些旧时渊源,上海顺理成章地成了可口可乐最先想到的设厂地点。

但是,这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当中粮与上海有关部门联系时,却受到了强烈抵制,种种抗议的声音纷至沓来。上海有些单位和个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指责中粮引进可口可乐是“卖国主义”、“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据孙绍金回忆,上海市财政局的一个干部还给中央领导写信,把事情捅到了中央。

最终,可口可乐不得不放弃落足上海的打算,改为在北京建厂。

幸好时任北京市委书记林乎加对此比较支持,几经周折,装瓶厂厂址最终选在了北京五里店的中粮油下属北京分公司的一个烤鸭厂里。

在建厂的过程中,佟志广对可口可乐公司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回答(4):

早在20世纪初“可口可乐”已在亚洲面世,首先在菲律宾生产,并运来中国出售,在上海等城市销售。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及天津设厂生产,稍后更在青岛及广州生产。 1933年,在上海的可口可乐生产厂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可口可乐”厂,在1948年,更是美国境外第一家年产量超过一百万箱的工厂。 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1亿美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 可口可乐的logo
中国建立了23家罐装饮料厂,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年销售额近百亿元。在近日公布的“1999年全国城市消费者调查”中,可口可乐在同类产品中又一次高居榜首,一举夺得市场占有率、最佳品牌以及知名度三项桂冠。 尽管取得如此辉煌业绩,但是可口可乐公司今日的心情已经与20年前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大不相同了。那些年,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饮料,基本上感受不到中国饮料企业的压力。十几年中,中国各地曾经先后出现过十几家“可乐” 型饮料企业,最后几乎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如今,当可口可乐以及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已具有相当影响力时,却又感受到近几年中国饮料企业强烈的竞争压力。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饮料工业企业生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已经经过自强不息的努力,成长壮大起来了。去年6月,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郑重推出中国饮料工业“十强”。这些名牌饮料都是我国饮料的佼佼者,涵盖了我国主要饮料大类,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例如中国饮料十强中的健力宝、娃哈哈、椰树、乐百氏、露露等都是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中国民族饮料工业的代表。 在中国民族饮料工业的压力下,可口可乐公司营销策略开始改变并开始了它在中国市场走向本土化的进程。

回答(5):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可口可乐撤离大陆30年后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巧合的是,与此同时,在北京饭店同一层楼另一间会议室里,中美两国正进行恢复邦交的谈判。4天后,12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