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的翻译和注解

很急!
2024-12-04 06:54:2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诸葛亮《诫子书》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注释
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操守、品德。 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⑸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韬(tāo)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韬,过度 ⑽励精: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⒀驰:消失、逝去。 ⒁日:时间。 ⒂遂:于是,就。 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⒄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⒅穷庐:破房子。 ⒆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⒇才:才干 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 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意:意与日去:志愿。 宾客意少舒:心情。 志:非澹泊无以明志:志趣。 志虑忠纯:志向。

常见题型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答: 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2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自己的儿子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

回答(2):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潜心修炼,心如止水,胸襟开阔,天人合一,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摄得当,是不会得病的。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的养生学家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两条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二是“恬淡无为”。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柱,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柱,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便是“生命之油”,平时注重修心养性,就会减少“生命之油”的消耗而延长寿命。

说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在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中,更需有一颗淡泊自然的平常心,努力工作,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反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尤其是众多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但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淡泊的,静谧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大学者梁漱溟先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对名利荣辱,以平常心去对待。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享有95岁高龄。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回答(3):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回答(4):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