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 赵国真的没有能力 统一中国吗?

2024-11-02 00:27:1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赵国凭一将之力抵抗强秦,焉能不败战国后期,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虽然商鞅后被守旧派所杀,但其变法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稍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叫板”的国家。   这样,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欲击赵,必须先占领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另一方面,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可谓秦之“心腹大患”,因此,“远交近攻”策略的首攻目标自然就是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束手无策的韩国欲献上党以求和,而上党军民却视秦为 “虎狼之国”,转而投靠赵国。上党17城对赵国而言却是“烫手的山芋”:接收,等于与秦国宣战而引火烧身;拒绝,显然是自断双臂。而且,秦国的真正目标就是赵国,与其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赵孝成王与群臣商议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此,赵国派出45万大军驰援,领军人物是能攻擅守、战功卓著的廉颇。初战不利的廉颇开始退守,与秦军在长平丹河对岸形成相持态势,闭门不战,一晃就是三年。远道而来的秦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困难,为摆脱被动局面,遂实施范睢的反间计。   于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听信谗言的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不看好赵括!廉颇老将为何如此不得人心?   要知道,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而秦国国民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显然,消耗战对赵国来讲绝非上策。   如此看来,廉颇持续三年的“拉锯战”过于保守,秦军有生力量并没有得到多少削弱,“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过于空洞。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   德高望重的廉颇始终没有制订出一个清晰、积极的战略计划,没有提出彻底打败秦军的战略愿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没有赢得老板(赵王)的信任和支持。能攻擅守的廉颇何不主动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长敌军战线后主动出击?或者通过侧面出击、断敌粮草,或者从45万大军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样实施反间计、美人计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成持重的廉颇着实缺乏进取精神,虽不至于害己,客观上终究误国。更进一步,秦国志在灭赵,经过认真筹划后举全国之力进攻赵国,正面和侧面的、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伐赵之前,秦王即遣使韩、魏,软硬兼施以使两国不敢救赵。当白起将赵括大军分割包围后,秦昭王亲赴河内(黄河中游地区)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男丁组成援军,并普赐民爵一级(秦王真不愧是激励大师)。正是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兵部队,硬生生截断了赵括与都城邯郸的联系,使白起的野战军顺利完成了对赵军的“瓮中捉鳖”。   再看赵国,由于对秦国灭赵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仓促应战,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以至于无险可守还消极避战。初战不利,赵国统治集团即遣使赴秦试探求和的可能性,这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同时表现出联盟抗秦的反复犹豫。而秦国在加紧进攻的同时厚待赵使,一来以慢赵国抵抗之心,二来做出秦赵和谈的假象,使其余五国举棋不定而放弃援赵。   可以看出,秦国攻赵是蓄谋已久、志在必得的战略计划,是从君臣到子民的全面发动,从国力到外交的系统出击;赵国的抵抗则是瞻前顾后、心存侥幸的战役安排,不论是廉颇还是赵括,基本都是以一将之力(包括资源调配和智慧)抵抗秦之倾国雄师。

回答(2):

首先,看一下长平之战的结果。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 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继续和秦国对抗的实力,秦国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
第二,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而且消耗了巨大的物力和财力,此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长平之战前的情况。
第三,长平之战后,赵国一直在战争中消耗。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国都蠢蠢欲动,首先动手的是燕国,燕国趁机联秦攻赵,虽没有成功,但同样耗费了赵国的军力。此后赵国成了其它诸侯国的必争之地,战乱频仍,在其他各国的夹击攻战之下,虽能生存但灭亡似乎是难以逆转了。
第四,赵国不具备统一中国的实力。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面的变革。而赵国的胡服骑射变革,只是增强了军事实力,而经济建设远远没有提升,在政治上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集权制度,和秦国的长期对抗下,失败是必然的。长平之战就是又量变到质变,不得不发生的一场战争。

回答(3):

秦国国力远胜于赵国,那是几代人所努力的结果,并非赵武灵王一次胡服骑射改革就能赶上的,虽然说而且连续的割让土地给秦国也让赵国实力逐渐消弱,长平一战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人,即是军事上的失败,也是政治上的失误,赵国君主昏庸,有擎天白玉擎天柱武安君李牧不用而偏信奸臣,秦国不然,君主贤明而有能力,文臣武将的意志一样都是为秦国统一,虽然关系不一定那么和谐,但是无伤大雅
由此可知,欲夺天下并非军事实力强就可以,政治上的斗争更为凶险,赵国比起秦国差距是很大的

回答(4):

赵国若也能统一全国,那七国都可以了!
只从领导者来看,赵国已经是没救了!赵王昏溃无能,用佞疏贤,偏听偏信,残杀忠臣良将,以致臣不效力,将不用命……这样的国家也有资格做统一天下的霸主?赵国灭亡是究由自取!赵王等领导者要负主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