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从明代至今修缮的详细情况,修缮时间,具体原因,详细信息。

2024-12-05 04:31: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关于明朝三大殿的几次烧毁和重建

  故宫建成于大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整座皇宫究竟用了多少时间,笔者另有专文【1】,这里不做详述。仅就其中的三大殿而言,除了初建以外,明朝还有过三次重建,一次是在大明正统朝,一次是在大明嘉靖朝,还有一次是在大明万历至天启朝时期。

  根据记载:大明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2】,因为没有详细的记录,三大殿被火毁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北京营建耗费了巨大的财力,而刚建成不久的三大殿即被火烧毁,这使得朝论沸扬,“台谏交口”。大明永乐皇帝又于永乐二十年(1422)、永乐二十一年(1423)和永乐二十二年(1424),连续三年御驾北征并死于榆木川,三大殿在大明永乐朝时代没有能再次兴工,而是经过了21年的时间,直至大明正统朝时期才完成重建。

  对于三大殿的重建,虽然《大明汇典》记称:“大明正统元年(1436),遣太监阮安同都督沈清、少保吴中,督造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但这一记载未能被《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所同证,相反,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对阮安等人任命的实际情况是:大明正统元年十月,“辛卯,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修建京师九门城楼。”这一城垣工程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施工命令的下达有一定的交叉性。最初命令的下达,主要是因为“初京城因元旧,永乐中虽略加改葺,然月城、楼铺之制多未备,至是始命修之”【3】。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的记载来看,大明正统二年(1437)十月“甲子,以修京城门楼、角楼并各门桥毕工,遣官告谢司工之神”【4】,这一工程大体结束。但是这期间的二年正月丙午,“遣少保工部尚书吴中、右侍郎邵返祭告平则、西直等门及城壕之神,以城楼、城壕圮坏,欲改作修治”【5】。以此为始,又开始了对各门城楼的修缮工程,并将“九门旧有木桥”,“悉撤之,易以石”,直到大明正统四年(1439)四月丙午才最后完工。所以后来的工程,《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是以“自正统二年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焕然金汤,足以耸万国之瞻矣”【6】作为记录,只是在记载方式上,同时又将先于这一时间开始的“月城”等内容,在文字上做了统一记述。

  三大殿的重建,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实际是正统五年(1440)二月庚辰“以营建宫殿发各监局及轮班匠三万余人,操军三万六千人供役”【7】,三月戊申,“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是日兴工”【8】;到六年九月甲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9】。由于《大明汇典》等著作对有关任命和三殿实际重建时间的记载,与《实录》有所不同,有的研究是以正统元年为重建的起始时间,正统五年为竣工时间,所以,笔者仅就自己的考察,对有关问题做一点必要的说明。 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的记载,正统时期,包括两宫的修缮在内,用于再建的时间只有一年半。正统皇帝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三大殿的重建工程?根据笔者考察,一方面因为这次烧毁没有后来的两次火灾严重,又有永乐朝初建时剩余的材料和后来洪熙、宣德两代皇帝的采办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有关记载分析,还在于这次重建与永乐朝初建时的形制有所不同。究竟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只是在讨论之前先要看看后来两次烧毁和重建的有关情况和内容。

  大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10】,巧合的是这次大火也是发生在四月时节,当日(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蓝格钞本写为“谨身、华盖”——引者,下同)二殿,文、武楼,奉天门,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11】。因为烧毁过重,使当时的嘉靖皇帝不得不颁诏“暂设朝仪于端门”【12】,但对于如何重建,究竟是先做朝门好,还是先做三殿好,一时拿不定主意。由于明代诸司实行的是三年一朝觐的制度,下一年正是大朝之年,届时天下官员都要来朝,考虑到“兹因明冬万方入觐,目前悉端门行礼,颇不雅观”【13】,而三殿的营建,“事体重大,工费浩繁”【14】,所以还是决定先做朝门和午楼。这样实际上可以使已经一片荒凉的外朝地,即有朝所,又遮荒僻。因此当时对门、楼工程催办甚急。但留下来的营建记载却是:大明嘉靖三十六年十月丁未“以重建大朝门兴工,上亲告大高玄殿”【15】。三十七年六月辛卯“新建朝门、午楼、东、西角门,左、右顺门,阙左、右等门工完”【16】。一直到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以三殿工成,命公朱希忠,侯顾寰,驸马许纵成,伯陈鳎、方成裕,尚书雷礼,督都朱希孝,分告南北郊、太庙、社稷”【17】。其间出于殿门工程的紧迫性,虽有“殿工少缓不妨”【18】的话,但三殿本身到底何时动工却无记载。

  根据《古和稿》:三殿上梁的时间是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日【19】,距离四十一年九月完工的时间,将近两年半,按工程操作程序推算,所剩应为屋顶部分的贯椽、钉望板、苫背、晾背、瓦,以及墙体的砌筑,内外檐装修、木构架的油饰、彩画等。但明《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又有嘉靖四十年四月“己亥,以三殿迎梁,遣镇远侯顾寰等分祭所过禁门”【20】的记载,可见《古和稿》中的“庚申(三十九年)四月二日上梁”,实际上应该是奉天殿上梁的时间,《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所记,已经是华盖、谨身等殿迎梁的时间了。这与万历至天启时的重建情况基本一致,即:三殿本身也同样采取了次第兴工的方式。根据后来大明天启元年(1620),御史王大年的一段奏称:“查得嘉靖间,以一年完门工,四年完殿工”【21】,门工又确实完成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的情况来看,到四十一年三殿建成,相距时间和王大年所覆正好相同,与先行起建的“门工”以及完成的时间也完全一致,可知嘉靖朝时重建三殿,实始于三十七年门工完成以后,的确使用了四年时间。

  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戊寅),三殿再次发生火灾,“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等殿”,除了午门及其以外地区没有被毁,其它情况和嘉靖朝时的火灾差不多,也是包括“文昭、武成二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 【22】。使外朝的范围“自掖门内,直抵乾清宫门,一望荒芜”【23】。但这次重建拖延的时间非常长,从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一月“十六日三殿经始清基”【24】后,到四十三年(1615)闺八月庚戌“三殿及箭楼开工”【25】。其间又因为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历经泰昌朝,一直到大明天启二年(1622)正月乙丑“殿工暂停”【26】,大明天启五年(1625)二月“二十三日壬寅”再度兴工【27】。其后,先是天启六年九月甲午“皇极殿成”【28】。一直到大明天启七年(1627)八月“乙未,中极殿、建极殿插剑“悬牌”【29】,同日“报竣”【30】,才最后完成三殿的重建。

  从“清基”算起,大明万历至天启朝时期对三殿的重建,先后经历了几乎将近24年的漫长过程;如果从大明万历四十三年的营建开工起算的话则为12年;扣除其中天启朝时期暂停的3年时间,实际营建所用时间也已达到9年。

  从上面三次烧毁和重建的不同情况来看,后两次火灾的损失,都比永乐朝时期大得多。尽管万历时午门及其以外地区没有被毁,但重建所用时间却比嘉靖长的多。排列下来,虽然从重建所用时间的长短来看,万历至天启朝重建的三大殿与嘉靖时没有可比性,但重建工程的内容却与嘉靖时有共同点,即都包括三台本身的修复,而正统时期能在那样短时间迅速完工,不仅因“其材木诸料俱旧所采办积(南京本脱‘积’字)储者”,而且除了廊庑未毁,显然还在于三台本身也不需要大的修复。

  清朝人对明朝故宫叹为观止,没有很大改建变化。小变化还是有的,比如
  翊坤宫(西六宫之一)。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寿典时改建,与储秀宫连成四进院。清代为后妃居住。前殿悬挂有乾隆帝御笔“懿恭婉顺”匾。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此接受妃嫔们叩拜。“翊”即护卫、辅佐。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西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每逢各种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慈禧五十大寿时,在这里接受大臣们的祝贺。

  现代

  自1840年后的100年间,故宫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对故宫的建筑的普查,针对紫禁城存在的问题,实施了故宫古建筑修缮史上的第一个五年治理与抢险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留给故宫的荒凉残破的面貌,使之展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
  1973年,故宫博物院根据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个五年规划《故宫博物院五年修缮保护规划》。该规划除了加强对古建筑修缮外,主要涉及安装热力管道,电缆工程,污水管线工程,防雷装置等多方面,多专业的保护方案。

  “故宫百年大修”从2002年开始,预计在2020年整体完工,是故宫自1911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近年的修复重点是中轴线及其两翼。修缮一期工程在奥运前完成,主要针对故宫中轴线上所有古建。2008年,耗资4亿多元、历时5年之久的故宫大修一期工程完工,经过大修的故宫中轴线三大建筑——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都将重妆亮相。此外,为方便残疾人参观,故宫三大殿的侧面都将设置垂直升降机。
  由于午门中间的城楼已进行过修缮,2010年动工的将是午门两侧的雁翅楼。国家文物局已将存放于故宫午门东西雁翅楼的数万件文物调拨给国家博物馆,腾出空间为开展修缮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