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汤显祖被冠以“东方莎士比亚” 这一称谓?

2025-04-01 15:23:5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人类戏剧的历史无论东西方都很长,但是西方戏剧学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为了让以西方思维为主导的戏剧学爱好者、学习者、研究者更直观的了解汤显祖这个人物在戏剧学上的成就,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东方莎士比亚”来介绍,把外行人、初学者、跨文化者给圈粉,基本地介绍我认为是可以的。
当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向外宾介绍越剧《梁祝》就说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实际上梁祝的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有很多不相称的,譬如朱丽叶没女扮男装。但是方便外国人能够理解。此外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几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后者1564-1616年)。
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如要从艺术成就的角度讲中国也有自己的艺术评价体系与艺术地位的考核。
应当比较的是:莎士比亚在西方的戏剧地位是否等同于汤显祖在东方的戏剧地位?而不是汤显祖的戏剧成就按照西方的戏剧理论能否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数量上明显莎翁有优势,从语言的角度说,东方诗歌作品较英国的诗歌作品格律要求更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一方面我们的文学作品更着重于发挥自己预言的美感,另一方面汤显祖的牡丹亭在问世时因为格律上不够严格还是饱受争议的。而今看来,从剧作的角度来说,两人都在各自的国度,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

回答(2):

这种词眼一般都是“出口转内销”的成果。很多纪念馆一类的场馆设施现在都要求有中英双语的讲解词以方便外国游客。那么英文中以此表达“这个人在中国戏剧史的地位就相当于莎士比亚在英国的地位”的概念就是最形象、最贴切的了,让外国访客一看就能明白。然而一般人翻译的时候(主要是指展示板上的书面文字,讲解员口头那各有各的风格)又习惯于讲究中英文解说要相互对得上(其实完全不必如此,但就是这样强迫症,或许是英语考试翻译题留下的锅233),于是把这句话翻成中文加回来,却反而给人一种“没事蹭外国人热点”的感觉。所以一些旅游景点的长篇书面讲解词,不是中文里透着股洋味儿,就是英文里透着股乡土气息;多半就是写词或翻译的时候太注意中英对照,而不是针对各自目标人群单独撰写。当然不算什么错,只是有些别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