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可使用过八卦阵?请简述

2024-12-04 03:38: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诸葛亮使用过八卦阵
诸葛亮最大的敌人,曹魏的军事始祖曹操,就是个精通孙子兵法的军事家,甚至为他做注。几百年后的李靖就有提到。其中曹操非常重视骑兵的使用,他提出,骑兵分游骑,蹈骑。游骑和蹈骑是可以互相切换使用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利用骑兵的速度,在特定的地点形成攻击的突然性和兵力的优势。用游骑发现敌人,跟随敌人。当战场环境改变后,比如敌军陷入苦战,那么秃鹫一般的游骑就会变成蹈骑,露出凶狠的利爪,形成致命一击。
其经典战例就是,渭水之战。马超的军队陷入苦战后,精锐的虎豹骑侧击,是压倒骆驼的稻草。我们熟悉的坎尼之战,大流士之战,骑兵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侧翼形成致命突破并形成卷击。
在李靖的时代,拥有重甲、马镫、马蹄铁的骑兵已经是最强大的武备。李靖直接提出,骑兵步兵的比例应该是1:1。可是三国时代并不是那样。在那个时代的骑兵主要是轻骑兵。有一个相当有名的将领就能熟练使用这些部队,他的名字叫公孙瓒。
公孙瓒用骑兵打过至少4场经典战例,前2场,他面对席卷半个北方的青州黄巾军,先用游骑攒射,当敌军陷入混乱后,纵骑蹈踏,2战2杰,斩首十余万。
可是第三场战役的时候,他的精锐部队被麴义击破,吃了大败仗。原因有二:
骑射的射程是远远不如弩的。
轻骑兵并不具备强行突击早有准备的步兵阵型的能力。
但是这不算完,他的第四场战役则是大胜,再次重演屠杀黄巾军的战果,击灭了袁绍至少2万军队。而老对手麴义,则借了草原十万骑兵,彻底摧毁公孙瓒的主力,结束了这场北方平原骑兵战争。
可见,骑兵并不会因为一场自杀性的冲锋过时。相反,骑兵仍然是最具备机动力,最具备短时间集中兵力能力的兵种。
曹操,深知这点。也妥善使用这点。这么看来骑兵看来是很可怕的,但是汉军在和匈奴人作战了一百多年里,已经有充分的经验如何对付这些来去如风的强盗。
这里再分享一个经典战例:曹彰田豫北伐鲜卑之战。
在平原上,曹彰和田豫的军队遇到大群鲜卑骑兵,情势万分危急。好在身边还有田豫这样的牛人。田豫下令部队用车辆形成圆圈,弓弩满于内,并露出些,又留有后手。于是鲜卑军一下子就撞在这个乌龟壳上不知所措。曹彰抓住这个机会,趁敌混乱,发动反击,大获全胜。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步兵原来还可以用战车啊。步兵不能像骑兵那样来去如风,机动灵活,但是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早就告诉你如何使用步兵了“其徐如林,不动如山”
好了,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咱们绕回来了。诸葛亮,除了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发明家。他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牢牢坚持这点,营垒层层,军队森森。为啥?因为蜀人轻脱不善战。
诸葛亮只有用制度,用军械,用稳健来操纵这些部队执行他的北伐大业。也因此,他特别重视偏箱车和弓弩的使用,外加拒马。
李靖总结:偏箱(车)、鹿角,兵之大要。诸葛亮作古数十年后,马隆使用他的技术,以及偏箱车,讨伐异族,大获全胜。好了,我们已经做足准备工作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八阵图是如何工作的吧诸葛亮的牌很简单,大批相比曹魏不那么善战步兵,少量的精锐步兵,极少量精锐骑兵。于是部下这个阵:

前面是9个外围阵。精锐的部队分别布置在龙、虎、中军
后面是24队游骑兵,最精锐的底牌
每一个九宫格都配备偏箱车,能在防御和进攻之间切换,其中又有很多缝隙。
如果有个2B,冒失发动进攻,比如进攻鸟阵并从风、地的间隙切入,外围的小阵(风、地、云、天)就变成防御阵型,一边互相保护侧翼一边以弩杀伤敌军;
中军通过移动很容易把八卦阵变成一个大口袋,这时内部小阵(龙、虎)的精锐部队就会变成锋矢夹击突入部队的菊花(听着是不是很像坎尼战役?)
更何况八卦阵的后方还有一支游骑预备队随时等待爆菊指令。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似很2B的八卦阵在防御战时露出獠牙,造成对方大量伤亡的原因。正如李唐问对所说,一旦对方莽撞得发动进攻,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
更有趣的是,除了防御战,九宫格还能做万般变化,比方后军向两翼铺开就是常山蛇阵,向一侧集中就是不对称锲型阵(大流士之战亚历山大侧翼突击的翻版),再配合偏箱车和威力巨大的诸葛连弩(冷兵器时代的三段铁炮),很容易理解曹魏当年的悲剧。
李靖的六花阵是简化了的八卦阵,把外围八个阵缩编为六个阵,可以看做是变阵速度更快,士兵利用率更高的八卦阵。
总而言之,整个阵的布置非常非常复杂,调动也非常非常复杂。诸葛亮为了让他的军队严格执行命令,如机器般协调一致,写下了《兵法二十四篇》
这部兵书大部分都是由各种条例组成的,他不想孙子兵法那么华丽,但他是成体系的,是不朽的!(曹操也写过类似的操典,如军令策,不过不成体系)
可是,八阵图是有缺陷的。他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慢!
因为没有骑兵,也没有足够的精兵,诸葛亮根本无法越过曹魏的预警,完成大纵深运动战。他唯一的期待,就是在大平原上与曹魏军决战,依靠他创建的这头战争怪兽一举摧毁曹魏在雍凉的主力。
所以司马懿“畏蜀如虎”,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很清楚他面对的对手。司马懿坚决执行的相持战,乌龟战,预判抢占各个战略关键点他不是战术家,张合提出的什么运动战,他完全不敢兴趣,他是战略大师,不玩火。
司马懿很欢乐,你诸葛亮搞了这么多玩意儿,哈哈我还是制住你了,还不忘讽刺挖苦一番。不过北原那出戏,我觉的司马懿后半夜回想起来还是会后怕吧。
而诸葛亮这只军队留下的任何遗迹,也足以让他赞叹。这也是中国军事思想魅力所在。生生相克。一直不能疾如风的部队,是天生残疾的。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他的北伐大业。
但是他的军事著作,他的军队组织,他的发明,都被留存下来了。最终被中国的武人认为是智慧的化身,是不朽的。这就所谓名将无赫赫之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