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24-10-31 18:17: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乡愁》该诗情深意切,表达了诗人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乡愁》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乡愁

回答(2):

乡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岸局势紧张,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禁止任何的交往。许多人的怀乡思亲之情无法表达,他们便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怀乡思亲之情。随着这种文学现象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文学题材——乡愁文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乡愁

回答(3):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诗人的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小小的邮票却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和沉重的记忆。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是诗人对于自己成年后人生的一段记忆,诗人在其中有许多辛酸的记忆和故事,每当作者回想起来就会感到无限的怅惘和怀念。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坟墓,是诗人的关于母亲的怀念的话,以及对于祖国的深刻的思念。两个个体被无情地分散开,流落在不同的境遇,作者顿生感念之情。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海峡,这句话则是客观的描述了大陆母亲和台湾的实际状况,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住了大陆母亲和台湾的物理联系,却从不能割断两岸的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把(大陆母亲)与(台湾)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回答(4):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回答(5):

《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