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