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海战也不可能将战败的原因归到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身上,我认为有作战装备的落后、指挥的不足、准备的不足等因素。
战争爆发的时间为1894年,是甲午年,故称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当时出战的是为国当时最好的海军北洋舰队。北洋水师于公元1888年正式建立,成立时还是亚洲比较强大的海军力量。
装备的差距
当时我国的装备与日军有很大差别。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我国在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说到当时的装备落后就会想到军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是慈禧太后挪用这笔公款去修颐和园了,虽然有,但也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多——几千万两白银,其实大概只有几百万的样子。
还有一个关于军费的问题,当时对疆土的看法,左宗棠认为边防的疆域重要,李鸿章认为沿海的海防重要,最后军费还是大部分给了边防,当然左宗棠也做出了成绩。
政府腐败、指挥不利
其实当时我军还是有和日军一较高下的能力的。但当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做了充分准备的。而我军当时没有完全的准备,也以为当时日本不会入侵中国,这也是当时李鸿章没有想到的地方。还有当时没有对战争进行充分分析,作战思想还是以陆地为主、海上为辅。还有指挥官丁汝昌置军令与不顾,龟缩在威海卫港口内,这也是失败的原因。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单纯某个人或事的错,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归咎于晚清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导致朝廷官员腐败不堪,海军力量薄弱。
清政府本身昏庸无能,政治腐败,军事实力不强,而日本当时军事实力强大,武器装备充足。
清政府与李鸿章虽然在大战略上有失保守,但是日本人的精心准备与丁汝昌的糟糕战场指挥才是这场战斗胜败分明的关键。
清政府的腐败不堪,当时海军不光是装备比不上人家,就连参加战事的战士实力都不如人家,清政府中为官的不为民,为君的只顾贪图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