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结为一党,与李世民势同水火。为将李世民置于死地,李建成二人挖墙脚、使阴招、进谗言、下毒药,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恰在此时,突厥将领郁射率数万骑兵大举入塞,边关告急。于是太子李建成向高祖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军北征。高祖同意其请,李元吉乘机要求秦王府帐下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秦叔宝等将领随军出征。
担任太子府率更丞、实际是李世民埋设的?1?8暗桩?1?9王?y向李世民密报,太子和齐王准备趁为齐王饯行之机将李世民杀死,并将尉迟敬德等秦王党羽尽数坑杀。
李世民迅速将情况通报给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一干僚属,商议对策。接下来,便有了一场争辩,一方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秦王心腹僚属;另一方是李世民自己,辩论的焦点,就是面对太子齐王该怎么办。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与往日英明神武、当机立断截然相反,此时的李世民变成了絮絮叨叨、哭哭啼啼的唐僧,面对属下先发制人的建议,一味感叹?1?8骨肉相残乃古今第一大罪?1?9,非要等祸事发生再举义旗。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反复奏陈,趁太子齐王阴谋未发,以雷霆手段将其诛灭,才是真正安宗庙、定社稷之举。最后,尉迟敬德当面数落李世民犹豫不决是为不智,临难不决是为不勇。
时至于此,李世民还是犹豫不决,但没想到言语之间,一个僚属爆料,李元吉曾和属下谋划,等除掉了李世民,夺取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之位就易如反掌了。由此可见,如果不作为,最终让对方阴谋得逞,到时必然天下大乱,大唐刚刚建立不久的统一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此时奋起,不但不是杀兄屠弟恶徒,反而是拯救社稷的正义之举了。有了这个高度,秦王府的一干僚属便劝谏李世民不必拘泥礼法,而应以江山社稷为重,从速定计。
随后的事情,便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那么,李世民真的不愿与兄弟刀兵相向么?
据资治通鉴载,李世民为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利用自己平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之后,囊括洛阳等大片土地的时机,派遣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同时暗中结纳两河山东豪杰。准备一旦京城权力斗争失败,他便赶赴洛阳,?1?8另立中央?1?9,与长安的唐王朝中央政权对抗。
由此可以判断,这段所谓的争辩情节应该是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捏造出来的。玄武门之变前,他就已经在思想、人员、组织和策略上做了充足的准备。有没有这次争论,玄武门之变都注定要发生。
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之初,也将自己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引为股肱。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三人都立下了功勋,这造成了他们围绕皇位继承争夺杀戮的历史动因。
太宗即位后,深恐儿子们效仿自己,再来一场?1?8玄武门之变?1?9,遂将斗争激烈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时废黜,立性格低调、随和的晋王李治为太子,结果大唐江山被武则天夺取。
武则天死后,天下又重回李唐,但王朝梦魇并没有结束。
安史之乱爆发,曾担心被父皇废黜的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为唐肃宗,遥尊入蜀的唐玄宗为太上皇。从此,?1?8灵武故事?1?9成了太子抢班夺权的代名词而为此后历代所忌讳。
安史之乱平定后,鉴于绵延百多年的皇子争权导致朝政动荡,唐王朝鲜有派皇子出征的事例。但同时,皇室衰微,唐王朝又陷入了朝廷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泥淖之中,直到灭亡。
李世民代表的功臣集团为了掌握皇权而发动的一场宫廷事变。
历史上的很多朝代,皇子皇孙们为了争夺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大多都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这期间,则免不了手足相残,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心寒,而这种事情真实发生的时候,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说到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手足相残的事件,那就不得不提到玄武门之变了。
626年的初夏时节,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起政变,将屠刀砍向了自己的亲兄弟们,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先后被其杀死。更令人觉得残忍的是,信奉斩草除根的李世民,还将两位兄弟的十个儿子全部处死,无论长幼,其残忍程度,可想而知。
说简单点,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李建成是太子他绝不会允许李世民功高盖主,他当了皇帝也无法统御李世民手下的武将,而且最重要的还是怕篡位。这是太子方面, 李世民方面也简单,江山都是我打下来的,我的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各个都等着封侯拜相,如果李世民当不了皇帝,那谁给他的将士封侯拜相,这就是两股势力把三个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