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魏延的表现太过强势了,除非诸葛亮在世,否则蜀汉没人能够压制住他,包括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以及后主刘禅在内。
比如说,诸葛亮的遗命让魏延撤退,魏延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意图,坚决不肯奉命。我想当时即便是刘禅从成都发布撤军令,魏延也必定不会买账。
所以无论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或者是刘禅以及诸葛亮接班人蒋琬的角度,魏延必死无疑。只有魏延死了,蒋琬才能真正意义的接替诸葛亮的位置。
魏延跟关羽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两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军事帅才,是蜀汉两个不同的时期最出类拔萃的大将。
关羽早年逃亡在涿郡一带,适逢刘备在涿郡招兵买马,关羽便加入了刘备集团。之后凭借自己的才能与汗水,一步一步坐到了蜀汉第一大将的位置。魏延本为义阳人,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也是靠着自己的才能与汗水,逐渐成长为了后蜀时期的第一大将。
早年,两人都是底层弱势群体,所以他们对普通士兵非常好,善于养兵。但是在对待官员士大夫的时候,两人并不友好,甚至常常自负看不起士大夫,喜欢搞内部矛盾。关羽因此兵败麦城身首异处。
魏延的悲惨结局,多少也受其骄于士大夫的性格所影响。蜀汉大臣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点评了蜀汉的肱股之臣。其中有一句是评价魏延的。原文如下: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杨戏一语中的,究其根本,是魏延自己的性格在作怪。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他跟丞相长史杨仪的恩怨。两人彼此水火不容,常常闹得军营上下乌烟瘴气,矛盾重重。考虑到这两人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记得有一次,费祎出使东吴,吴主孙权喝醉了酒,无意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可想而知!魏延、杨仪两人内斗多么激烈,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尚有耳闻。孙权都知道诸葛亮死后,没人能够压制魏延、杨仪的争斗,会搞到蜀国大乱。诸葛亮作为千古智者,岂能毫无考虑?
诸葛亮对魏延很好,他非常依赖魏延的军事才能,每每重用魏延,将他培养成了后蜀时期的第一大将。魏延所享受的待遇,蜀汉众臣望尘莫及,刘琰与魏延不和,诸葛亮立马指责了刘琰。魏延拿刀威胁杨仪,杨仪哭告诸葛亮,诸葛亮不闻不问。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魏延是蜀汉第一大将,是蜀汉后期的支柱,他并不希望魏延死。但是正如孙权所说,自己死后,有谁能够压制住这个桀骜不驯的魏延呢?诸葛亮不得不为蜀汉的大局考虑。
诸葛亮的遗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参考,《三国志·魏延传》
按理说,杨仪只是丞相府的一个属官,相当于诸葛亮的幕僚。在北伐军中,杨仪是没有资格暂领指挥大权的,最有资格接替前线指挥权的只有魏延。但是,诸葛亮并不放心,为了试探魏延,他决定先由杨仪代理。让魏延做断后将军。
难道在诸葛亮的心中,魏延之才,只适合做断后将军吗?显然不是的,他是在试探魏延,在自己死后,魏延能不能够遵从军令。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他当然是希望魏延遵从军令的,因为他不希望蜀汉损失掉这个第一大将。
可惜的是,魏延始终是不服气,在他脑子里浮现了一万个“凭什么”。凭什么诸葛亮选的是长史杨仪?凭什么选的是自己的仇人?凭什么让自己给仇人保驾护航?该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凭什么失去了?……
带着这一万个不服气,魏延怒气冲冲的跑回了蜀中,并沿途阻击杨仪。他希望刘禅可以给自己做主。他上告了杨仪的罪行。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但是刘禅、蒋琬等人怎么会支持他呢?接管北伐军的杨仪很容易就搞定了。如果让魏延击败了杨仪,接管了北伐军。蒋琬就该看魏延的脸色行事了。所以蒋琬、董允非常坚定的站在了杨仪一边,刘禅自然是听蒋琬的了。
最终魏延被钉上了反贼的名头,不但自己身首异处,还被杨仪泄私愤夷灭了三族。魏延谋反一事,肯定是被冤枉了。如果他想要谋反,绝不会自己往虎口里送。他可以联结曹军,为自己争得政权。他也可以返回汉中,整顿军马自立为王,没必要操之过急。
在《三国志·魏延传》中,我们可以得知,魏延的冤情,最终应该是沉冤得雪了。原文如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整理,魏延没有反心的说法,在当世的史料中,已经是有记载的了。
如果魏延不死。对蜀汉未必是好事,首先是内斗问题。别以为只有一个杨仪跟魏延争斗。其他的蒋琬、董允等人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样不会坐视不管,而且他们都会站在杨仪一边。即便最终魏延取得了胜利,也只会给蜀汉留下一个烂摊子。
在不内斗的情况下,魏延接替诸葛亮,蜀国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速胜,要么速亡。因为魏延的野心很大,跟诸葛亮谨慎有余的性格截然不同。这种性格有两面性。玩的好就有可能助蜀国速胜,玩的不好则是加剧蜀汉的灭亡。
诸葛亮之所以要杀魏延,就是不想让魏延破坏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所留下的伟岸形象。就算魏延不死,就算魏延是忠心为国,但是他的那种冒险的打法,很有可能将蜀汉提前葬送。不能说,魏延的打法就一定会失败,但是也不能说,魏延的打法就一定会胜利。
最后,假如魏延不死,他会全盘推翻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所设定的一切,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会让诸葛亮生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不仅如此,假如魏延真的成功了,就能证明,之前诸葛亮的各种决策,是多么的愚蠢,可以想象,一向自视清高的诸葛亮,肯定不会允许这件事的出现。
所以,不论于公还是于私,诸葛亮都不允许魏延在自己死后,再活着掌控蜀汉的直接权力。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杀死魏延。而魏延假如不死,不仅会将蜀汉带入一个不可预知的境地,也会让诸葛亮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为魏延的能力太强了,并且非常自傲,诸葛亮死后无法压制他,给蜀国带来灾难,所以非得杀死他,如果魏延不死的话,蜀汉很可能存在非常长的时间。
诸葛亮杀魏延完全是平时和魏延不和,认为魏延有反骨。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也依旧会走向灭亡,天下大势已去,魏延再勇猛也无力回天。
诸葛亮主张的是防守的管理政策,魏延擅长奇谋,他们有了矛盾。正史上并不是诸葛亮杀了魏延,就算魏延还活着,也拯救不了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