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是狮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它是狮子的形态与舞蹈相结合的产物。
舞狮,湖南永州那里又叫“耍狮子”,狮子是威猛的王者,居然也敢戏耍它,可见民风不是一般的“霸蛮”,呵呵。在我们那里耍狮子又分为“文狮”、“武狮”。文狮,根据字面意思就知道,这是斯文的耍法,动作温和,主要在迎宾典礼,乔迁志庆、开业大吉、贺福祝寿等比较雅的场合出现,突出热闹、大气。
武狮,那就可牛逼了,就如同耍杂技般的,动作难度高,危险系数大,观赏性特别强,主要流传于乡下的红白喜事、贺福祝寿上,怎么带劲就怎么搞。
关于舞狮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考据。一般来说,艺术起源于劳动,来源于民间,是一群善于观察,善于折腾的人民群众不断积累的产物。如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鹤的形态,总结出一套“五禽戏”,用来强身健体。
曹魏时期,就有“象人”记载,班固在《汉书》卷二十二对“象人”记载:
“孟康曰:象人,若今戏吓鱼,师子者也。”
也就是说,汉代已有人戴着假面跳狮子舞。
《洛阳伽蓝记》里面更是记述得详实:
“四月四日,此象常出,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
可见,当时舞狮已经融入民间杂耍中来了。原始的舞狮,表演者戴上形制如狮子的“假面”道具,道具比较简单,动作估计也比较简单。
舞狮的丰富,还是得靠胡人。能歌善舞的胡人,特别是狮子原产地的胡人,对耍狮子更有一套。唐朝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于是引进舞狮的艺术,丰富了舞狮的内涵,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里记载: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
可见,到了唐朝,舞狮子的道具更加丰富,用木头刻制狮头,用丝作尾巴,另外还用金箔纸贴眉毛,用银箔纸贴牙齿,用毛衣制作耳头。再加上万里来的胡人的出色表演,舞狮应该更具观赏性。唐代宫廷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叫做“太常掌乐”,它的职责就有管理和培训狮子舞的内容。有一定的表演程序,舞狮也是宫廷舞蹈的一种形式。
到了宋代,舞狮逐渐走向民间,原来的程序化表演也演变化市井自由表演,单人也可以舞狮;元代的时候,舞狮已用来迎宾;明代,舞狮成为迎春灯会等节日的必备项目,也出现了戏耍狮子的“大头和尚”(我们那里称作罗汉)。张岱《陶庵梦忆》记载:
会稽县西桥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
民国时期,舞狮与体育结合在一起,由于地方政府的推动,舞狮成为体育竞赛的一种形式,还出现了早期的“竞赛规程”。这个时候,狮子的造型也越来越精致,1936年杂志《逸经》里面有记载“广东人过新年”:
狮头是竹签扎成,以纸糊其外,涂上各种彩色,双目双耳和口舌均能活动。狮头大者径阔至四五尺,狮身多以五色绸为之,另有长尾狮尾。
从这个记载可以知道,民国时期,舞狮的造型与现在已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要说区别,就是狮身制作材质上面有了变化,由纸糊变成纤维布料制作,更加耐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舞狮运动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1995年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1997年国际龙狮总会(现改名为: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秘书处迁往北京,2016年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组织加入国际龙狮协会。舞狮成为一种国际赛事,其功能朝着健身、娱乐、竞技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舞狮运动的不断发展,舞狮艺术也朝着多样化发展。主要分化为两大流派:南狮与北狮。
南狮造型玲珑、精致,突出狮子作为百兽之王的形象;舞法动作细腻灵活,讲究神究。而北狮造型朴拙、狰狞,舞法动作豪放、粗犷。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多以雌雄一对狮子,再配上一对小狮子,以体现狮子的嬉耍、亲昵等情状。
下来,重点来说一下南狮风格。
在广东地区,舞狮又称为瑞狮、醒狮。除了舞法动作表现狮子入睡以及觉醒的过程,更有一些流传的说法支撑。据说醒狮与反清活动相关。清王朝建立之后,不少反清复明的志士和武林人士聚于寺庙等地秘密反清,其中福建泉州的南少林寺和广州的西禅寺是两大据点,醒狮就是暗示国人应该要觉醒之意,醒狮中采青之意,即是“踩清”的意思,暗含推翻清朝的意思。不过,现在采青,则是取了它的表面意思,表示生财兴旺。
旧时,广东地区的祠堂、社坛、武馆、帮会等地都会放置狮头(当然是舞狮的“狮头”)。特别是武馆和帮会,有“镇馆三宝”的说法,哪三宝?
一是功夫。这个是必须滴,拳头硬才有话语权,这个是看家本领。
二是跌打。这个也好理解,出来混,打与被打是经常的事,能扛得起揍,还有类似“黑玉断续膏”的神级药物、医术之类,那自然最好。
三是舞狮。狮子要舞得漂亮,才够“威水”(威风的意思)。每年都会举行狮会,各馆各帮都来参加,各队在舞狮比拼中显示威风,狮子是“醒”,还是“不醒”,能否赢得观众喝彩,是狮会的主要看点。看过黄飞鸿系列电影,对这个应该有些了解。
南狮的造型主要有两种:
一是佛装狮。特点是狮头大,口大,尾稍长,黑色为主,黄、红色间之,注重技术功架,动作舒张,刚健有力。只要出现这种狮子,基本就可以断定,舞狮人有武术功底,其间会有一些惊险动作,看头自然也足。
二是鹤装狮。装备轻巧,椭圆扁嘴,尾稍短,黄色为主,红色间之。狮形猫步,步法灵活,技术细腻。这种狮装最大的亮点就是色彩亮丽,用于开业志庆、乔迁之喜等场合是最适合不过的。
南狮是双人舞,舞狮人上披彩色狮被,下穿灯笼裤,在大头和尚的引领下,表演各种优美的姿势造型,动作滑稽风趣,逗人喜爱。
看舞狮的过程,除了看热闹,了解以下知识,可以助你提升欣赏水平,进而看门道。
醒狮是有一套成熟的套路,醒狮以“采青”为主题,主要讲述了狮子从出林寻找食物,在寻找的路途中玩耍、克服困难,最终获得食物(采青),再回林休息的过程,它通过动作将狮子的喜、怒、醉、乐、醒、动、静、惊、疑、猛等神态表现出来,再配上步型步法,展现狮子不怕艰险、机智勇敢、永不退缩的精神气质。
喜-狮子为了采青,不辞千辛万苦,排除万险,才得到劳动果实,兴高采烈的神态。
怒-狮子遇到阻扰时的发怒神态;
乐-狮子在桩上自由跳跃,撩水的活拔畅快;
醒-狮子清醒时的威武雄壮;
动-狮子在行走时的动态;
静-狮子在休息时的安稳睡态;
惊-狮子遇到危险的疑惧;
疑-狮子对周边环境的猜测、焦虑;
猛-狮子跳跃或飞桩时的劲态。
采青是有难度的,也表现劳动果实不易获得之意,常见的是高青、地青、中阵青。
这里的青,可能是几颗青菜和红包绑在一起,也可能是对联、贺词等,也可能是一种需要破解的阵式套路。
高青,需要爬高竿,这个是最常见的。
地青,需要一点硬功底,比如徒手劈椰子、双脚夹铜钱等。
中阵青,则需要破阵,即要舞狮经过由桌子、长条凳、椅子组成的山涧、悬崖,方能采青。
经过多年的沉淀,民间的舞狮定了许多规范,形成了一种例俗。
比如,开光点睛仪式。新狮启用,选一个吉日,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毛笔沾上朱砂给狮子点睛。点眼睛,意味着日月光明;点耳朵,意味着耳听八方;点嘴巴,意味着有吃有喝;点额头,意味着注入智慧和力量。一边点一边念念有词:一点雄狮风调雨顺;二点雄狮国泰民安;三点……四点……不过现代程序已简化了,最常见的就是只点两眼。
另外还有采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探青、试青、试青、吐青的步聚;两狮相遇时,要以礼相尊,不能昂首直行,要略微低身,站在路边,让对方先行;而另一头狮子也低首以示谦让,不肯遂行;龙与狮相会时,要行礼相拜,龙不可以将狮围住……
这些礼仪的作用就是使同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团结友好的氛围,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狮艺。
原文首发微 信公众号晴川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