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现代人学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
2024-11-27 15:47: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现代诗迅速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谁也不能否认这样的变化,谁也不能否认其间的进步意义。文言文确实从此寿终正寝,偶有遗老遗少舞弄几篇,已经不成气候,其不可复兴,自不待言。但旧体诗词却表现出了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好之者、乐之者代不乏人,所以,现在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古诗词的问题。
白话文的浅显既是优势,也藏着致命的危机。为什么现代诗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诗歌中的意象却经常比古诗中最晦涩的意象更为难懂?为什么现代诗歌作者经常沉溺于一些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和感觉,导致写出来的东西除了作者本人谁也看不懂(也许连作者也不懂)?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生活和体验的“断片化”、“意识流化”、“私人化”,除了这些暂不讨论的原因,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摆脱白话文的浅显单调导致的贫乏,摆脱文字的僵死。
古诗词比较注重功用,比如“言志”、“教化”之类的,虽然有损诗歌的独立性,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就是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十分在意读者(不同于迎合读者的商业化写作),他希望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有很大的穿透力,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像某些现代诗作者所宣称的“诗歌是极端个人化的东西”,画地为牢,自立为王。所以古诗能够成为文化积淀的载体,传承文明,但是现代诗——尽管参与的作者的广度和数量早已超过唐诗——有多少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显光辉?
虽然古代中国也有白话的民歌,然而真正意义的现代诗却是从外国舶来的。无论是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还是十四行诗、意象派、唯美主义等等,始终没有被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文与外文巨大的语言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成功地移植现代诗——无论是现代的格律诗还是现代的自由诗。
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现实的社会里,商品、市场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染上很强的功利色彩。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能不能当饭吃?这便是实用主义者的衡量标尺。现代人几乎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为应付考试背了几篇古诗文,以这样的基础来消费古典诗词,确实力不从心,市场,确实不大。再由于毛泽东给臧克家的一封信,从此《诗刊》再也不发表旧体诗词,连混一点稿费的可能性也没有了。因此,旧体诗词是不能换取房子、汽车甚至面包的,她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至多可以成为退休人员闲暇中的玩物,作为一种文体,似乎早已没有存在的价值。
事实果真如此么?想起东汉时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兴起了,许多人如醉如痴地练习草书,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最有名的是文学家赵壹写的《非草书》,认为专门学习草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几乎是百无一用,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钻坚仰高,忘其罢(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如此勤奋是让人震惊的。到底是什么让人如此疯狂?答案就是草书与生俱来的强大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为了享受艺术带来的快感,不惜“指爪摧折,见腮出血”,这是人的精神需求,何曾想过它能不能换面包?
诗歌也是如此,作为汉语中的精华,有人喜欢读,一卷在手,把玩终日,余韵不绝,齿颊生香,与古人神游不倦,颐养性情,其乐陶陶。因为诗歌所涉及的面很广,还可以积累许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让人感觉气质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更有人不满足于读,自己还要动手写,觉得用其他方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自愿在“平平仄仄”中苦思冥想,忽有所得,欣喜若狂,视作品如子女,与二三知交,吟哦一番,抑或往来唱和,真是大快生平。往小里说,旧体诗词可以成为部分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往大里说,她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舞台。艺术为什么一定要困于名缰利锁之中?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李白晚年穷得处处举债,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们何曾想过自己的诗能换多少稿费?《红楼梦》能换几块面包?但是红楼一梦,横亘天地,李杜诗篇,辉耀古今。
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去买诗集或什么鉴赏辞典,宁愿被人视为异类,也要吟几句“平平仄仄”了,要说没有市场,结论是不真实的,看看网络诗坛的火爆便可见一斑,消弭其现实存在意义,是不可接受的。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各个时代有其一代文学之盛,后人是无论如何不能超越的,现代人写诗填词是不可能超过唐宋,因此,诗词只能玩玩,不能当真。当然,这样的说法几乎是不值一驳的,我们不能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绝高,大家都搁笔不要学书法;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红楼梦》,就号召大家不要白费力气写小说了。再说,唐后之诗是否一定不如唐?这是不好说的,唐后有不少作品也是不愧唐人的。
总之,说古道今,吟诗歌赋,不失为一种乐趣。在忙忙碌碌的今天,如果能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古诗词,既是一个享受也是一种熏陶。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因为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璀璨文化就是建立在古文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断代之后另起的炉灶。所以,古诗词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在今天的语言、文字、行为、道德、学说中,都大量存在古诗词的基因。故,古诗词不仅离我们不远,而且还特别具有实用价值。通古博今,那就是一种品位。不轮哪个时代,追求的都是一种品位。有品位之人,自然位于社会上端。人,谁又不想往高处走呢?此谓高者,境界之高也。不求阳春白雪,但求通理达情,亦求心旷神怡也。古诗词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回答(2):

没人要你写,只是一种爱好而已,仅此而已,作为旧的,被抛弃的,早就失去了它该有的作用!我虽文人半个,但又……实在说不出口,文人的力量太废了,改变不了任何事!

回答(3):

把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再拾起来。

1.诗歌也是如此,作为汉语中的精华,有人喜欢读,一卷在手,把玩终日,余韵不绝,齿颊生香,与古人神游不倦,颐养性情,其乐陶陶。因为诗歌所涉及的面很广,还可以积累许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让人感觉气质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更有人不满足于读,自己还要动手写,觉得用其他方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自愿在“平平仄仄”中苦思冥想,忽有所得,欣喜若狂,视作品如子女,与二三知交,吟哦一番,抑或往来唱和,真是大快生平。往小里说,旧体诗词可以成为部分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往大里说,她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舞台。

2.艺术为什么一定要困于名缰利锁之中?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李白晚年穷得处处举债,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们何曾想过自己的诗能换多少稿费?《红楼梦》能换几块面包?但是红楼一梦,横亘天地,李杜诗篇,辉耀古今。
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去买诗集或什么鉴赏辞典,宁愿被人视为异类,也要吟几句“平平仄仄”了,要说没有市场,结论是不真实的,看看网络诗坛的火爆便可见一斑,消弭其现实存在意义,是不可接受的。

1.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各个时代有其一代文学之盛,后人是无论如何不能超越的,现代人写诗填词是不可能超过唐宋,因此,诗词只能玩玩,不能当真。当然,这样的说法几乎是不值一驳的,我们不能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绝高,大家都搁笔不要学书法;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红楼梦》,就号召大家不要白费力气写小说了。再说,唐后之诗是否一定不如唐?这是不好说的,唐后有不少作品也是不愧唐人的。


2.总之,说古道今,吟诗歌赋,不失为一种乐趣。在忙忙碌碌的今天,如果能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古诗词,既是一个享受也是一种熏陶。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因为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璀璨文化就是建立在古文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断代之后另起的炉灶。所以,古诗词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在今天的语言、文字、行为、道德、学说中,都大量存在古诗词的基因。故,古诗词不仅离我们不远,而且还特别具有实用价值。通古博今,那就是一种品位。不轮哪个时代,追求的都是一种品位。有品位之人,自然位于社会上端。人,谁又不想往高处走呢?此谓高者,境界之高也。不求阳春白雪,但求通理达情,亦求心旷神怡也。古诗词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回答(4):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现代诗迅速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谁也不能否认这样的变化,谁也不能否认其间的进步意义。文言文确实从此寿终正寝,偶有遗老遗少舞弄几篇,已经不成气候,其不可复兴,自不待言。但旧体诗词却表现出了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好之者、乐之者代不乏人,所以,现在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古诗词的问题。

古诗词比较注重功用,比如“言志”、“教化”之类的,虽然有损诗歌的独立性,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就是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十分在意读者(不同于迎合读者的商业化写作),他希望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有很大的穿透力,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像某些现代诗作者所宣称的“诗歌是极端个人化的东西”,画地为牢,自立为王。所以古诗能够成为文化积淀的载体,传承文明,但是现代诗——尽管参与的作者的广度和数量早已超过唐诗——有多少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显光辉?

诗歌也是如此,作为汉语中的精华,有人喜欢读,一卷在手,把玩终日,余韵不绝,齿颊生香,与古人神游不倦,颐养性情,其乐陶陶。因为诗歌所涉及的面很广,还可以积累许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让人感觉气质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更有人不满足于读,自己还要动手写,觉得用其他方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自愿在“平平仄仄”中苦思冥想,忽有所得,欣喜若狂,视作品如子女,与二三知交,吟哦一番,抑或往来唱和,真是大快生平。往小里说,旧体诗词可以成为部分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往大里说,她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舞台。艺术为什么一定要困于名缰利锁之中?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李白晚年穷得处处举债,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们何曾想过自己的诗能换多少稿费?《红楼梦》能换几块面包?但是红楼一梦,横亘天地,李杜诗篇,辉耀古今。
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去买诗集或什么鉴赏辞典,宁愿被人视为异类,也要吟几句“平平仄仄”了,要说没有市场,结论是不真实的,看看网络诗坛的火爆便可见一斑,消弭其现实存在意义,是不可接受的。

总之,说古道今,吟诗歌赋,不失为一种乐趣。在忙忙碌碌的今天,如果能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古诗词,既是一个享受也是一种熏陶。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因为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璀璨文化就是建立在古文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断代之后另起的炉灶。所以,古诗词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在今天的语言、文字、行为、道德、学说中,都大量存在古诗词的基因。故,古诗词不仅离我们不远,而且还特别具有实用价值。通古博今,那就是一种品位。不轮哪个时代,追求的都是一种品位。有品位之人,自然位于社会上端。人,谁又不想往高处走呢?此谓高者,境界之高也。不求阳春白雪,但求通理达情,亦求心旷神怡也。古诗词之重要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