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在被放大的交流信号加入电路时,不论是正半周还是负半周都能满足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的三极管放大状态。
2、若静态工作点设置的不合适,在对交流信号放大时就可能会出现饱和失真(静态工作点偏高)或截止失真(静态工作点偏低)。 所谓静态工作点,是指当放大电路处于静态时,电路所处的工作状态。
在Ic/Uce 图上表现为一个点,即当确定的Vcc、Rb、Rc和晶体管状态下产生的电路工作状态。当其中一项改变时引起Ib变化而引起Q点沿着直流负载线上下移动。
扩展资料
1、静态工作点的作用
(1) 确定放大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静态值
(2) 选取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可以防止电路产生非线性失真。保证有较好的放大效果
2、静态工作点的确定
静态工作点是直流负载线与晶体管的某条输出特性曲线的交点。随IB的不同而静态工作点沿直流负载线上下移动。
根据式Uce=Ucc-RcIc,在Ic/Ucc图上画出直流负载线,再画出在IB情况下的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交点即静态工作点。
场物质模型有如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都是空间场物质的模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态工作点
1 放大电路分析的时候,应画出其直流通路。这时,你就可以看到,直流电压源主要就是给这个直流通路供电的,目的就是确保三极管能处于正常的导通状态。此时,你计算出来的Ib,Ic,Uce,就是我们所说的静态工作点。
2 而外加的信号(一般为正弦信号),每到一个周期就会有过0点。可想而知,如果不设置静态工作点,即没有直流电压源事先确保三极管导通,在输入信号过0点时三极管将不能导通,这样必然引起输出信号失真(就是不能维持输入信号的形状)。同样的道理,静态工作点过低的特例就是不加直流电压源,即不设置静态工作点,必然引起失真。静态工作点过高的话,会引起三极管饱,此时,你再加输入信号上去,当然也就取不到理想的放大效果。(具体表现为截底和截顶失真)这个可以在模电书上看看。
3放大电路中是既有直流又有交流,但是你得明确一点。直流只是为了确保三极管事先正常导通的。相当于,我们的正弦信号沿Y轴整体被上移了x个(静态工作点)单位,而不是混在一起的。当然这个过程中信号也被放大了,因为Ic=βIb。然后,你注意到,输出端都有一个隔直电容吧,这时就是把直流分量给隔掉,所以就相当于信号就又整体下移了,就只剩下我们需要放大了的正弦信号。
静态工作点的选取直接影响放大电路的稳定性,Q点太高可能饱和失真,Q点太低容易截至失真,另外合适的工作点可以是最大不失真电压变得最大。
至于动态和静态的问题,其实就是叠加原理,对三极管来说,提供的电压包括直流和交流电压的叠加。由于动态信号相对较小,因此提供给三极管的电压就在静态工作点附近变化,可以近似的认为变化是线性的,因此满足叠加原理。
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是要保证放大电路能够正常工作。静态工作点高低是相对合适静态工作点(一个适当的范围)而言。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共射三极管和电阻的反向放大电路为例,如果静态工作点电压低于vbe,那么三极管根本没法导通工作;但静态工作点设置过高会导致三极管进入饱和区而无法实现放大功能;因此对一个放大电路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才能保证电路能正常工作。
使晶体管处在最佳的放大区域状态,静态工作点的高,低对信号产生失真,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