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王伦时期,山寨头领较少,权力层次较为单一,一把手完全掌握大权。
第二,在王伦死后,晁盖登上寨主之位,虽然林冲享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但因为他对晁盖全力支持,此时的梁山仍然是晁盖一把手说了算的局面。
第三,自从宋江上山后,梁山进入到了一个权力架构的不稳定期。
1、梁山的权力架构由晁盖的“单头”模式变成了晁盖、宋江的“双头鹰”模式。晁盖虽然是名义上的梁山之主,但因为宋江当时带来的好汉数量是晁盖的3倍有余(31:9),他已经具备了与晁盖叫板的实力。
这种场面,与晁盖当年携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欺负王伦一样,都是强龙压过了地头蛇。但因为宋江与晁盖有旧日恩情,而晁盖为人也较少猜忌,所以二人便双双接受了这种“双头鹰”的格局:晁盖为寨主,宋江为副寨主。可是,这种权力架构,并不是稳定的,因为宋江并不甘于做晁盖的配角。上了梁山的宋江,虽然不争寨主之名,却十分渴望寨主之实。
所以,每当晁盖要带兵下山时,宋江总是站出来阻止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然后,由宋江统帅兵马,下山打家劫舍。几次三番以后,宋江不但在梁山上树立了强大的威信,笼络了多数头领的忠心,而且还通过招降纳叛,收罗了更多好汉进入梁山体系。宋江除了不甘于人下,他的抱负也比晁盖更大。
晁盖倾向于维持山寨现状,封闭保守,只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兄弟们快乐就够了,所以他只杀杀贪官,打劫一些往来客商便罢。而宋江则不同,因为朝廷此时尚未对梁山实施招安政策,所以宋江的理想是“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所以,宋江敢于摧城拔寨,敢于引起宋朝统治者的关注。他考虑的不是酒肉问题,而是支持山寨长期发展的钱粮问题。
在用人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二者的差别。宋江对前来投奔者来者不拒,只要他们具有一技之长,哪怕是时迁这种鸡鸣狗盗之徒,也可以进入梁山队伍。而晁盖则不同,当他得知石秀、时迁等人以梁山好汉的名义偷鸡时,当即下令要将他们斩首。后来,因为宋江的威望与日俱增,虽没有坐在头把交椅上,却成为梁山上真正的核心,他的战略决策更容易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卢俊义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他武功高强,号称“棍棒天下无对”,完全符合梁山好汉的审美要求。再者,他身为大员外,富甲一方,与现在梁山上这帮“泥腿子”完全不是一类人。有他加入,梁山的层次不知提高了多少档。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卢俊义虽然负有盛名,但却无寸功于梁山,让他上山来做副头领,必然不能服众。二人竞争,寨主之位仍然会稳稳落在宋江手里。
宋江大费周章请卢俊义上山,看似给自己找了一个狠对手,实则是为了让寨主之位变了一个方式,落袋为安。晁盖用遗言摆了宋江一道,但宋江却另辟蹊径,再次制造了一种“双头鹰”权力格局,逼手下的头领们站队:宋江的嫡系们自不必说,即使晁盖在世时,他们一样支持宋江;而晁盖的嫡系们,虽然肯定不会忘了晁大哥当日的遗言,但他们与卢俊义本无关系,与宋江相比,他们更不会支持卢俊义。因此,虽然是卢俊义最后亲手捉了史文恭,但宋江早已深悉梁山众好汉的心理以及他们对卢俊义的态度。
在“双头鹰”二选一的局面下,没有人会公开站出来支持卢俊义。所以说,在争夺寨主之位的过程中,宋江其实是欲擒故纵,他表面无心寨主之位,摆出一副让贤的样子,实则通过制造看起来具有竞争关系的“双头鹰”格局,曲线救国,暗示他才应该是晁盖的合法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