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按“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有哪些影响

2024-11-05 03:23: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大类招生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到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如一些高校把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打包为工商管理类,把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编辑出版学、古典文献学等打包为人文科学类,按一个专业去招生。 比如某考生非常想学习会计学专业,可以在报志愿时填报工商管理类的志愿,入学一二年后再争取分流到具体专业学习专业知识。
大类招生对考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大类招生可以避免考生报志愿的盲目性。在选择志愿时,大多数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比较盲目,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后,不急于确定方向,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专业产生质的认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喜爱专业,有助于学生减少未进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但从消极方面看,大类招生毕竟入学一二年后还要分配到具体专业,所以面临二次选择专业的问题。按学科大类招生后,大二或大三时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标准将学生分流到相关专业呢?不同学校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学后的1至2年的学习成绩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聚集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这种情况下,如果某考生一开始是非常想学习会计学进入了工商管理类,但因为该专业较热门,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大多数想进入该专业,这时就面临竞争。一旦考生的在校成绩没有竞争优势,就可能被排除到会计专业的可能性。
即使一些高校采取了满足学生意愿的办法,但由于专业冷热不均,如工商管理类进行专业分流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热衷于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少数优势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与设施等都与“蜂拥而至”的学生不相匹配,教学质量难免“偷工减料”。有些财经类高校的热门院系本科生人数多达五六千人之多,而一些冷门院系则“门庭冷落”,如此景象也让一些高校“承受不了。很多高校从当初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最早支持者”,变成现在“最大的反对者。
此外,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由于前一两年课程一样,接触专业课比较晚,对专业知识接触也比较晚,无法较早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也是非常大的弊端。

回答(2):

大类招生就是相当于按系招生,比如把工商管理系所有的专业混在一起招生,一年后再分具体专业:会计、经济、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学等等
影响感觉好像招人多了实际并不多,报名的人多了竞争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