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做好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

2024-12-02 11:39: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小学德育是互相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逐步形成的,构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一方面,小学德育为中学德育做好准备,是中学德育的基础,中学德育又是小学德育的深化和延续。两者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具有连续性。同时,中小学德育又存在阶段性,每阶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和体系。小学德育目标着重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初中则着重于青春期、法制教育。初中德育目标在层次上也高于小学德育目标。正如两个坡度之间若无倾斜坡度,就会产生落差而难以逾越一样,中学段与小学段之间不衔接会形成“陡坎效应”(两个教育阶段的非平衡无过渡连接),使学生品德发展产生一定困难。对于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被称为“第二次断乳期”的由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期,是身心发展重要阶段,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尤其要搞好中小学德育衔接,这对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然而,由于学校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德育工作不够重视,使衔接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在时间上,由于小学毕业班面临升学压力,而初一学生进入中学后,课程成倍增加,难度加大,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便常把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片面集中于智力教育上,利用班会时间补课,德育时间被挤占,德育内容减少甚至取消,许多学校在初一开始就占用课外时间、甚至国家法定休息时间补课,很少有时间开展德育活动,造成中小学德育工作脱节。
在管理上,小学毕业班,往往配备管理严格的老师当班主任,抓得紧,管得严,甚至是“抱着走”的保姆式管理。而在中学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大多较年轻、经验少,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自由了,解放了”的错误思想,这样把本来已在小学外化的一些好品质、行为习惯,不仅没有内化、强化,却淡化了。
在德育方法的过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小学,班主任往往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进入中学后,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大了,不必要象小学那样。班会、团队会很少开,就是少数几次往往也是长篇说教,空洞无味,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但不听,而且牢骚不少,效果可想而知。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德育衔接工作成为中学德育的薄弱环节。中小学班主任应在对学生思想状态了解的基础上,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掌握好衔接点,搞好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加强青春期教育
中小学德育衔接,尤其应该强调的是青春期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伴随着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心理上也发生急躁的变化,品德的发展过程经常也具有突出的、急剧变化的性质:感情日益丰富,但变化性大:有时热情高涨,有时却悲观失望;有一定意志力,但冲动性较大;想独立完成任务,却力不能及;有时刚强,有时却很脆弱;想遵守纪律,却又爱说爱动……这些矛盾现象的诸多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而这一条件也正是教师和家长要掌握的衔接点。如果这时教育不得法,学生就不会接受成人的教育,甚至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等方式来表示反抗与不满。而通过青春期教育,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增强他们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及抵御不良品德出现的能力。没有青春期教育,德育是不完整的,中小学间德育衔接工作也是不完整的。因此,班主任应学习一些青春期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机智地教育正渡过青春期的学生,恰如其份地评价他们,尊重他们为处理各种事务付出的劳动和努力。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要象对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同时要有耐心而委婉地要求他们,给他们以必要的批评和监督,以逐步引导孩子的品德发展走向完美。
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随着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已有独立行动和表现的愿望,也具有一定的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品德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还是不高的,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少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意识行为并努力为集体工作。因此,在衔接阶段,珍惜学生“开始的独立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有助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向高层次发展。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每一位同学安排一个“为集体服务的岗位”,依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一些工作放手让学生干,做错了也不怕,不断总结,及时指导,并定时评议,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同学和对班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执行任务中培养能力。
三、建立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共同搞好进入中学前后的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衔接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系统工程,单靠小学或单靠中学都是做不好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中、小学校之间、学生与教师特别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种联系,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中小学教师之间应通过互相参观、兼课、互访、座谈、跟踪、反馈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密切搞好进入中学前后的分工与合作,搞好入中学前后的教育。
第一阶段:入中学前的预热准备。
1、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对全体学生的德育要求层次要提高,并严格管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用“手把手、抱着走”的过分保护方式,而应着重于培养他们自理自主自立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机制,激励学生的品德自觉地向高层次发展。此外,由于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有一定感情基础,也比较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并分类指导,实施德育的差异教育。
2、开展各项进入中学的准备活动。可请初一年级的学生到学校来,和小学毕业班学生之间开展“手拉手”交流活动,通过表演节目,座谈入中学后的感想等,增进了解,激起小学毕业生对中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同时培养他们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也可开展“做一名合格毕业生”、“给小弟弟小妹妹做好榜样”等竞赛评比活动,通过活动,使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种种不良习惯得到克服。
第二阶段:入学后教育。
1、初一年级班主任应在学生入学心理准备、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重点培养。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各项设施,了解学校状况,熟悉学校环境。讲解中学生行为规范,并适当加以训练。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在保持严肃、庄重氛围的同时,不失亲切、和蔼,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方法要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具体。此外,还应注意到刚入中学的学生,无论是素质好的学生还是较差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教师和同学尤其是在班主任面前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作为衔接点,做好入学教育。对后进生要成为重视,通过更多的爱与关心,表扬与鼓励,他们会很快克服自身发展的障碍,将爱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2、下功夫搞好第一次集体活动。第一次集体活动对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消除隔膜,加强团结,形成良好班风有重要作用。可通过参加一次升旗仪式,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凝聚力,也可搞一次“初中生活第一年”,“我是初一新生”、“我是谁”等团队活动,通过各自介绍增进了解,也可参加一次爱校建校劳动或其它公益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总之,中小学德育的科学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性完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学班主任以科学理论做指导,搞好衔接工作,将对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品德平稳过渡起到积极的作用。